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儿童在处理信息时使用的“心理程序”(?)所产生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对数字的理解。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不但能够数数,而且能以一种相当系统的、一致的方式来数数。例如:一个四岁儿童将三件物品数成“1,3,7”,当她数另外一组不同的物品时还会说“1,3,7”。当被问到这组物品有多少个时,她很可能会说有七个(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数数,作为父母,不需要一遍遍的气急败坏的纠正他,随着发展,他自然会学会按照规定的正确的方式数数)。也就是说,学龄前儿童可以显示出对数字令人惊讶的理解能力,虽然他们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到四岁时,大多数儿童能够靠数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能够很成功地对不同数量进行比较。
记忆:对过去的回忆。回想自己最早的记忆,你能记起的是几岁发生的哪件事?自传体记忆,即自己生活中特定事件的记忆,直到三岁以后才比较准确。
学龄前儿童记忆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记忆被评估的时间来决定的。除非某件事件特别生动或有意义,否则它不可能被清楚地记住。学龄前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不仅会淡忘,而且所记的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学龄前儿童关于熟悉事件的记忆以脚本的方式进行组织,即事件及其发生顺序在记忆中被概括性地进行表征(习惯化?)。
犯罪心理学:将儿童发展问题带入法庭。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在连续11周的时间里每周告诉一个四岁男孩,“因为你的手指夹在捕鼠器里,所以你去了医院。这些事情曾经发生过吗?”第一周,这名儿童非常准确地说:“没有,我从来没有去过医院,”但是到了第二周,回答有了变化:“是的,我哭了,”到第三周,这个男孩说:“是的。妈妈和我一起去的医院,”到了第十一周,他的回答已经变成具有详细的过程的事件。
诱导出这名儿童虚假记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的一部分:犯罪发展心理学,犯罪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中司法系统中的可信度,它考虑儿童回忆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当儿童作为证人或受害者时,他们的法庭证词的可信度。对一个完全错误事件的润色体现了幼儿记忆脆弱、易感性和不准确的特征。幼儿可以非常错误地回忆事件,而且深信不疑,他们能够说出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并忘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儿童的记忆很容易受到成人提问暗示的影响。这一特点在学龄前儿童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他们比成人或学龄儿童更加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学龄前儿童也更加倾向于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推论,他们很少能够根据掌握的情境知识得出恰当的结论(例如,因为他不喜欢三明治所以哭泣)。
当然,学龄前儿童回忆的很多事情还是正确的:儿童3岁时能够准确地回忆出某些生活事件。然而,并不是所有回忆都是正确的,一些回忆出来的事件看起来很正确,实际上却不曾发生过(阶段特点:想象力丰富,创造力丰富)。
如果反复询问儿童同样的问题,他们的错误率会提高。错误记忆一如那个4岁男孩报告说“得”在手指被捕鼠器夹住之后去了医院的事情一一事实上可能比真实记忆更加持久。此外,当问题具有高度暗示性的时候(提问者意图引导某人作出特定的结论),儿童更容易在回忆中犯错(记忆的易受暗示性,可以重构,同时也可以用于积极的方面)。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个体获取和使用周围信息的特定加工过程,致力于确认个体获取、使用和存储信息的方式,是个体组织,操控信息能力的量变过程。认知发展包括人们知觉、理解、记忆信息方式的逐渐改善。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学龄前儿童处理信息更加有效,也更加精确,能够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比如:记忆和注意等心理技能对儿童思维的贡献)。
但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心理学现象,它有其受限性,更关注于个人化的认知过程,而忽略了影响认知的其他重要因素(比如:社会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