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董老师把《作文指导报》的彩色印刷版的图片发给我了。
说到这一次作文——《寻找校园里的春天》,我真得特别意外。当然,这恰恰证明了那一点:真真切切地去动手,去实践,去感悟比仅观察得到的感受和信息要多得多。
事后,我跟董老师聊了聊。我们就生活照聊的颇多,这让我痛下决心,一定要学习一下拍照技术,且改变一些自己的着装理念。
董老师说,给我一个小建议,我本来以为是以上那一点,并非如此。她提议,让我与学生一起猜测作文题。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挑战?并不看好这个词,我只是觉得,这项工作,还有意思,至少董老师提到的,调动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倒还没有期望。
与董老师,算是有缘分,她也是一个不善于打扮自己的。说到这个方面,我想起来“修行”这个词。这倒触及她的最爱——王君老师。是啊,1994年上班,如今,已经青春靓丽。不过,依据我对王君老师有限的了解,我并不喜欢她,也只能崇拜吧,因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需要天分的,我并不具备,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爱语文,爱生活。
有幸得到了王君老师的个人生活照。董老师附言:语文的样子,女孩,加油!真得,暖极了。
今天,开始阅读王崧舟老师的第二本书——《诗意语文》,感觉王老师的文字,句句在理,字字珠玑,不想错过一字一句。
前几天,我加入了阅读打卡群,最初,很犹豫,不过,这几天,我发现了它的意义所在,对所读内容进行回顾吧。
1.语文教学是由言到象到意,再返回到言的过程。作者再次列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让同学们想象饱经风霜的人,然后,进行描述。这里,运用了非常重要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象。
2.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
3.《红楼梦》中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是林黛玉。那么,贾宝玉呢,又在黛玉之上。有情的,无情的,芸芸众生,万事万物,他都爱,都投以感情。老师们应该学一学宝玉,学不了,至少学一学林黛玉吧。文字本身没有感情,是僵死的符号,我们作为老师,要还原它,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投射自己的感情。所以,语文老师,感情要丰富。这有点像去前几天想出来的那个语文中的“桥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