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我们迎来了老梁读书会的第33期。这次依然是朱红梅老师的分享,她完美地实现了2023年和2024年的高效对接。2023年最后一场的《不完美才美》到2024年的第一场《家庭的觉醒》,朱老师让精彩一直延续。
梁老师在听书前,总是会感知一下这个书名,我也尝试去说一些自己的感悟。我认为觉醒就是觉知后的醒悟,人对于一切事物都需要先有意识上的觉知,然后才会开始醒悟从而有行为的改变。而家庭的觉醒,它的底层逻辑应该还是自我的觉醒,只有每一个人都有了觉醒,这个家就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是关于觉醒的教养理念。我期待的是对照“教养的迷思”,照出自己的“迷”,再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对照之前,朱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案例——你认为的对孩子好,并不是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我们在不同的立场,父母容易掰持着孩子非要让他和我们站在同一战线。朱老师引领我们思考,只有父母有了觉醒的意识并改变,孩子才会自然而然的改变。
我的现状是,害怕孩子或者学生脱轨,如果他们不在我的掌控范围,我会变得焦虑,会怀疑自我,情绪体验不佳。其实孩子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能够照出自己内心的这些情绪。我们要感谢孩子,他们是唤醒者,和他们的相处,其实也是一次呵护自己内在小孩成长的契机。
接下来,朱老师让我们进行觉醒自测,这里有7个问题,我能觉知出他们都是不对的,但是在同样的“教养的迷思”这7个问题中,我有一些确实进入了误区。看来知与行中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01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这一点,孩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时,我不会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而是过多地归结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行为没有示范引发的。
这一条我虽然没有触碰,但是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会去提升自己,但也会对他们完全的不管不顾。说的好听些是锻炼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但是有些时候这个度还是不好界定。
02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
朱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五根手指的比喻:拇指代表与自己的关系、食指代表与家人的关系、中指代表与社区的关系、无名指代表目标、小指代表外在表现。我们总是会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
有这样一句话“焦虑都是比较出来的”。单看自己的娃,觉得还可以,但是看着身边的谁谁谁,瞬间就不淡定了。焦虑源于比较,但是孩子之间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自洽,与周边融洽就好,为什么一定要比出个一二三四五。即使占据高位,又如何?
前段时间的清华理工男杀妻案沸沸扬扬,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唏嘘。奋斗了那么久,忽略了对自我的接纳,对情绪的接纳,到头来成了一场空。
今年过年,听说我的小学同学,一个当时非常帅气、成绩优异的男生,因为一些矛盾,跳楼自杀,孩子也成了无辜受害者。这样的消息真的让人震惊,让他的父母如何能够接受?
我担心自己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晓得是不是),接纳孩子的所有,只要他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给他足够的自由,包括刷短视频和打游戏。有些事情不知道是该堵还是该疏,当自己无法完全给他一个隔绝的空间,去做也未尝不可。
06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刚才我的观点对应到这里,对自己也是提醒。对孩子的允许不是单纯的为了他快乐,把握好底线,不能没有节制。
找到自己的迷思,也要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恐惧,它的反应机制源于我们的潜在恐惧,我们往往会放大它,并投射到自己的情绪外在表现上。
我个人表现出来的有:
第一种:不被爱的恐惧
我容易心软,立场不坚定,和”温柔而坚定”有很远的距离。我特别容易放水,所以自己非常不适合做班主任,守不好底线,会让一些事没有办法执行。
孩子做什么都不够好,它反映出你内心的匮乏感。有一段时间,对于老大我有这种感觉,本能的想要逃离,看着老大能提出他一堆的毛病,举手投足都是嫌弃。好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向朋友寻求帮助。通过写一二百天的鼓励贴,改变了这种状况。
第二种:对冲突的恐惧
无法忍受孩子兄弟姐妹间的矛盾,总是干涉其中。两个男娃,中间的争执免不了。最开始,老二一哭闹,就会教育老大要让着他,可是他也只是个孩子。渐渐地,老二学会了通过哭、闹来给自己增加委屈分,老二也不惯着他,趁着父母不注意,悄悄地惩戒。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学会了冷处理,要知道,未来,他们有的是机会两个人相处,父母实际陪伴的时间才有多少。所以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其实我们老大还是很有分寸的,老二有时候也确实会无理取闹,不管怎样,让他们兄弟俩相爱相杀吧。当你的干预少了,会发现,老二不再刻意寻求家长的庇护,反而更听老大的话。老大本身就有责任感,出门给老二穿鞋,帮他拿东西,带他出去玩,护着他,完全有做一个老大的担当。
适当的调停,给他们多多的空间,自己学会去与同伴沟通,与兄弟相处吧。
第三种:对投入的恐惧
很难用孩子的心态来跟他们玩耍。我总说自己是个没有情趣的人,不会玩。孩子小的时候还会给他们唱个儿歌,讲个故事,可是他们脱离了我的怀抱,我不晓得要如何陪伴他们玩耍,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玩。看得出来孩子对我同玩的渴望,我觉得这个也是需要习得的。我需要学习,趁孩子还不太大。
第七种:对失去控制权的恐惧
觉得如果不全天候在孩子身边,就会崩溃。崩溃倒不至于,但是当自己不在他们身边,会觉得不自在。如果知道他们是和家人出去玩,另当别论,可是这样的机会非常少,一般都是俩娃都在我身边。一开始,当老公说,孩子都大了,可以单独在家,我们出去干自己的事情,我心里是很不放心的,现在在慢慢地习惯。或许,害怕放手的只是我们大人。
第九种:对短缺的恐惧
相比第八对平凡的恐惧,我觉得对于短缺,我更恐惧。我总是有各种担心,除了来自比较的焦虑,我担心他们瘦,担心他们个子低,担心他们与朋友相处不好,担心他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我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担心,甚至恐慌。这些担心也许来自于不受控,也许来自于自己的无知。要学习。
针对这些恐惧,有对应的觉醒式教养技巧。其实我觉得在梳理自己的恐惧时,有些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这些技巧,我感悟比较深的是从盲目反应到真挚表达。以往,我总会把情绪写在脸上,来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可是孩子接收到的可能是另一回事,而那闷气就只能憋在自己心里。现在我学着去表达,我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什么,感悟是什么,这样的表现让我有了什么样的情绪,当我表达出来,孩子能够接收到我想表达的信息,也会有进一步的沟通。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场景。无论是什么,学会去接纳,去找寻背后的原因,再想办法去解决。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自洽、互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