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章节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尽管这个标题有些犀利,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新颖深刻。
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人有权利干涉你的人生,这一生想要怎么活,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很多人都是讨好型人格,生活中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有时候,他人无意中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会让他们纠结半天:
我是不是哪些地方做错了?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
从而陷入深深的心理内耗中。
而“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却告诉我们: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人的一生是一次单程旅行,在有限的生命里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才是重点。
至于他人的意见,那并不重要。
01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犹太教义中有这样一句话:
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为了别人而活:
孩子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而读书;
父母认为要为孩子的未来拼搏奋斗;
职场人整天想着要如何满足领导的要求......
我们把努力的原因归结到别人的身上,也许会获得一种自我牺牲的奉献感,但是这样的我们真的快乐吗?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爱自己,才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一个只想着满足别人期待的人,其实就是放弃了爱自己的权利。
他把勾勒命运的画笔交到了别人的手中,任由他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要去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当你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自我成长,由此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别人的想法在你心里还会那么重要吗?
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走在大街上,听到背后传来的骂声,我连头也不回。
选择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人,不会理会别人的期待,而是遵循内心的声音,走自己想走的路。
02 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
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
他说: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遇事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便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的烦恼。
其实可以把这几句话理解为:做人要有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就是管好自己份内的事,别人的事情不要去干涉。
蝜蝂,是一种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都会放在背上,直到不堪重负,跌倒摔死。
其实,很多人都活得像蝜蝂一样。他们把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所以活得很累。
比如:
总是在意他人的评价,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寝食难安;
操心孩子的学习,担心他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羡慕邻居买车买房,生活优越,而自己却要为了五斗米劳碌奔波;
......
但是实际上,他人的评价、孩子的学习、邻居的生活,这些都是别人的课题,与自己没有关系。
越界干涉别人的课题,只会让徒增烦恼,最后连自己的课题也顾不上。
如果此时的你觉得生活沉重而痛苦,那很有可能是因为干涉甚至担负别人的课题引起的。
要学会及时砍断人际关系中的“格尔迪奥斯绳结”,放下别人的课题,专注于自己的课题,那么你很多的烦恼都会消失。
03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无论一个人多么完美,他依然会遭到周围人的指指点点。
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呢?
别人不喜欢你,那并不是你的课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才能获得想要的自由。
按照这样的思路,就能很好地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烦恼。
因为不害怕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就算与人相处中,遭遇了非议或者不被理解,也能一笑而过。
换句话说,只要你不害怕被人讨厌,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你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是用自己心中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言行。
已故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被法国总统钦定为卢浮宫重建项目的设计师,但几乎所有法国人都反对这个决定。
设计院的委员对贝聿铭的设计稿冷嘲热讽:“这是什么破玩意!”
他走在街上,一个巴黎女人故意对他吐痰。
但从始至终,他没有因为别人的无理言行大发脾气,也没有因为这些负面事件,放弃自己的设计理念。
后来,贝聿铭顶着巨大的压力,终于用金字塔式的设计,让卢浮宫成了法国人最骄傲的建筑。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根本无暇顾及别人的看法。他们心无旁骛,为了心中理想的生活而奋斗。
04 写在最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经说过:
如果别人说你两句,你都受不了,被这两句话干扰得吃不好、睡不好,你是多么脆弱,人家打倒你还需要动手吗?
所以,不要过于敏感,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自己的成长上。
就像阿德勒说的那样: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当你不为讨好谁而活,敢于我行我素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强者。
作者介绍:薇薇安,一枚安静的90后文字爱好者,人生漫漫,愿和你一同成长。
微信公众号:薇薇安的时光日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