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记忆或现场》是另一种乡愁或怀旧。电线杆大概只能在乡村旷野看见,可是它们身上贴满了匪夷所思的广告;画家撕去了他的青鸟图,因为他要让鸟飞出纸的束缚;倒吊在溶洞石壁上的蝙蝠像线装书的残本;古人说蝉声如雨,而我们衣服上心上仿佛落满了一层层蝉声;原野上的草垛是乡村的金字塔,它们站在那里眺望着又被眺望着;帝王终成土,庙宇多倾圮,但岩石依旧沉默。
乔忠延《父亲是棵刺》独辟蹊径,反弹琵琶,以一棵刺为意象来写父亲,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接着以四个故事作为论据支撑,为守法小商,为有情人,为老实人,为弱女子,不惜冒犯权势、顽固家长、泼妇等,实在是棵爱管闲事的凌厉的刺,最后写他温情的一面,他自己被骑车赶去高考的学生撞得脸嘴肿胀,他不但放过人家,而且担心那学生受了惊吓,影响发挥。“迎恶而刺,遇善而温”,父亲这个形象就立起来了,“刺”这个意象也就圆满了。
张利文《药与罪》写的是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作者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新词:农药鬼。被这个厉鬼追逐的有,小姑父,简三毛以及她的婆婆和丈夫,小伙伴王国强,还有作者的母亲。“死亡已如群飞的蝙蝠,优雅而冷漠,高傲且神秘,黑色的翅膀铺天盖地,覆盖了整个村庄。”作者长于渲染,黑色森林,黑色的种子,黑色的翅膀,黑洞洞的房间,黑着的脸,黑色的鸟或者风筝,暗黑的阁楼,天上的黑云,等等,给整篇文章笼罩上了一种阴郁的氛围。
刘华《浒湾再访金溪书》给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给我们描绘了古镇曾经的辉煌。因为是再访,而且是用心去访,在寻访中倾注了作者对这座雕版印刷古镇情感,故能删繁就简,主干突出,文中氤氲着一股浓浓的书香味。
王开岭《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副题是“以一位女同事的牢骚为例”。猛烈抨击房产业的各种弊端,售房广告的飘,期房楼花的诱惑,购房的决绝,收房的认真或草率,装修之后的各种毛病和漏洞,为还贷而加班加点,跑车上班的奔波劳累,家的符号化,物业管理的不到位,真是牢骚满腹。最后是采访房产广告行为艺术家的实录,有关蜗牛的描写和议论堪称神来之笔。文中还有许多奇思妙想,如台湾选举和法国大革命的联想,如“抽屉”的比喻,总之,快人快语,嬉笑怒骂,读完大汗淋漓。
读洪烛《寻找成吉思汗》,感觉自己也在飞。成吉思汗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属于自己的荷马,正如我,准备好了纸笔,只缺一个跟自己同时代的英雄”;“我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没有领养我,而是我认领了他”;“成吉思汗射出的箭,还在飞行,向西,向西,再向西,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圈盘旋,寻找着那只已变成影子的鹰,射箭的人,也已变成影子”;“真正的骑手,死后仍然驱马狂奔,仿佛不是死神在追赶我,而是我在追杀死神——活了一辈子,只剩下这最后一个敌人”;“英雄征服现实,诗人征服自己的想象,他们分别在现实与想象中开疆拓土”;“英雄去了哪里?他已变成了风,在草原上吹过来吹过去,无形的英雄才属于最高境界”;(我想像荷马那样)“把琴弦当作弓弦,射出密集的诗句,让你躲也躲不掉”。灵感来了什么都挡不住,我能想象得出作者写这篇文字时的狂躁和血脉偾张,以及落笔最后一个字的痛快淋漓。
廖华歌《石头上的梦》以石花寨的石头起兴,从对花纹的想象,仙女的传说,到各种各样的游人对它的宝爱,欣赏,收藏,甚至想化入石内,成为这些花纹中的一个,这些石头给石花寨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王芸《与昭君无关的祭奠》选取墨痣、琵琶、桃花鱼、青冢四个角度写王昭君的遭遇。无关实为有关,墨痣里有自信和自尊,琵琶里有怨恨,桃花鱼里有乡愁,青冢里有不甘。抒情,想象,诗化的语言,是这篇散文最重要的特色。与之牵连的外一篇《从王到寇的征战》写陈友谅,与上文异曲同工。一痣之掩,汉化为胡;一矢之击,王变为寇,命运捉弄起人来总是这样无情。
(2021.9.28.~10.1.日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