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边已经分析了孟子的思想观点,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分析孟子的政治观念。孟子想要用自己的理性观念,去解决社会的问题。也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王道”,“仁政”。
首先,我们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环境。孟子曾经说过“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孟子之所以会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是因为五霸替了三王去讨伐诸侯,虽然是以讨回正义的名义去的,权力终究还是应该归天子所有,五霸僭越了礼乐,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而诸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相互争战,这违背了五霸提出的条约,所以说诸侯是五霸的罪人。而如今的士大夫则盲目的跟随诸侯,当诸侯犯错的时候也不会及时制止或者指出,甚至拍马屁,阿谀奉迎。所以说大夫是诸侯的罪人。
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僭越礼乐,程度越来越深,到了战国时代,就已经没有礼乐可言了。所以就有了百家争鸣,所有的人都想尽自己的能力去恢复一个治世。其中孟子的主张就是推行仁政,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搞清楚仁政的含义是什么
其实仁政包含两个方面,那就是“仁”和“政”。政是由仁推出来的,从仁出发到政,自然就有了仁政。但是,仁和政都不能单独拎出来,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就如“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这里的仁政,其实是的是“政”,而尧舜之道指的是“仁”。孟子说,如果只有仁心而不辅以政治才干,那么是不足以平天下的。就比如视力再好,手再精巧的人,如果不用圆规,尺子画图,也画不出规整的方圆。而这里的政,表现出来就是孔子所言的“庶之,富之,教之”。
但是这不能表明从政可以没有仁,只要政治才干,如果这样很容易就变成了暴政,也就是没有仁德的统治。在孟子眼中,暴政就是“率禽兽而食人”。
其实君王都是很向往仁政之后的结果的,毕竟,让民众多起来富有起来并且有教养,谁不希望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孟子在稷下学宫待了30年之久,那么孟子在推行仁政的时候会不会一帆风顺呢?并不会,我们接下来来分析孟子在推行仁政的时候会遇到的困难。
首先,就是仁政并没有很高的时效性,并不是今天推行仁政,明天就可以立竿见影的让国家强大。但是在战国的时代,君王都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仁政自然是不会很被重视的。
其次,就是与当时的时代有关。当时战国时代礼乐的壳子都已经没有了,大家都不在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那么现在有一个国家独守游戏规则,这个国家也就是最先被灭掉的那个,因为大家都在作弊,而唯有他在遵守。
最后,就是仁政对于君王的要求很高。如果君王德行不高,那么政治就是暴政,但是君王作为人又有本能向下的拖拽。这就导致了仁政很难实现。
这三点让孟子推行仁政的道路频频受阻,那么孟子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的课程会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