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反馈:我家老大现在上二年级,学习成绩还行,我们娘俩经常为写作业的问题吵架。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剩余很少的一部分才回家写。
等写完作业后,我再让他做一些练习题,他就很抗拒不想做。我觉得他只要做一张语文习题一个数学习题就行了,但是他就是不愿意。
最后我就会特别火大的吵他,他也养成了习惯,对我反击,跟我吵跟我顶嘴,直接告诉我:我就是不愿意写,我就是不愿意做!你天天让我写作业!
我在山东,给10位家长现场答疑时,在这孩子不同年级的10位家长里,就有7位家长给孩子加作业,高达70%的比例。
我问家长你觉得给孩子加作业对么?家长说自己感觉这件事不是特别的对,但是还想要一个更好的结果,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就只能这样保守的给孩子加作业,觉得题做的多了,熟能生巧,结果自然就好了。
我继续问家长,那你加了作业后,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得到提升?效果怎么样?家长很是无奈的说:没有提升,也没有什么效果。
家长觉得没有提升没有效果,却没有意识到“加作业”这座冰山,被掩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危害。
布置作业,这是老师的份内事,是老师的权利,老师这个身份所匹配的一个标配行为,只有老师才能布置作业。
孩子的内心觉得老师布置作业,这是理所当然的。哪怕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激的他们忍不住抱怨老师,但是,他们的内心也不会觉得老师布置作业这件事是不对的。
而爸爸妈妈呢,是父母,是家长的角色,你以家长的角色去给孩子加作业,孩子内心就会觉得这个行为---是不应该的。
孩子的内心就会有无数个抗拒----就因为你是我妈,就因为你最美,你就给我加作业?凭什么呀?啊!你凭什么呀?
一、这样的心理感受之下,会造成 的潜在危害:
危害一:激发孩子对父母话语的抗拒
作为家长,你没有权利加作业,但是你却强加了作业,他对抗不了你的权威,只能选择服从,不得不去写作业。但是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父母在仗势欺人。
父母仗着自己是长辈这件事,来欺负无法对抗的孩子。孩子无力反抗就只能行为服从,但是他内心非常的不服气。
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话语权权威就会直线下降。你说啥,他都会本能的去抗拒,特别的不当回事,更不会听进去。
一次两次,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习惯,只要他听到你的话,根本就不去判断你说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他会下意识的习惯性的去对抗,去反抗你的话语。
这样的孩子非常明显的表现行为就是:你说啥他都不听、不配合。
危害二:激发孩子对作业的厌恶感
本来作业这件事,在他心里的接纳程度和反感程度各占50%,打成平手,既不喜欢也不反感。
但是你一加作业,这个天平立马就倾斜到孩子对作业非常不耐烦的这一方, 你每加一次作业,孩子对作业的不耐烦就加5分,直到天平完全倾斜。
你的孩子一听到作业一看到作业,就是“为什么又是作业?!我都快烦死这玩意儿了。”最终,孩子对作业产生了厌恶。
当孩子对作业产生厌恶了,那么想要他的成绩再有所提升,就已经是天方夜谭的事了。
危害三:激发孩子磨蹭的心理
当然,除了以上情况外,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有的家长给孩子加作业后,短期内见效比较明显,孩子明显做熟练并且考试的分数也提高了。
但是这样的孩子,看似风平浪静的海平面之下,也有着上面的两种心理,只是显现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罢了。
我不跟你正面冲突,但是我给你消极怠工。你不是加作业么?那我就磨蹭给你看,本来两个小时写完的作业,我非给你磨蹭到三个小时才能勉强完成。
磨蹭的习惯,就这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成为孩子的标配行为。
无论没有效果,还是有明显的效果,不管哪个结果,都会与父母的期待------孩子成绩会提高,还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个美好的初心背道而驰。
所以“加作业”是个坑,家长一定要谨慎的去跳。
二、那家长加作业的心理是什么呢?
正如加作业的家长自己所说:加完作业后,没有效果,没有提升。但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去加作业,背后的的潜意识需求是:我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这样做了之后,孩子就不会下降,甚至有可能更好。
我们人类的安全感来自于可控,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健康,有人爱,不被伤害。他就感觉特别的踏实。
但是如果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生病了,不被爱了,被人伤害了。他的内心就会感觉非常的不安。
哪怕孩子成绩非常好,只要家长不曾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行为中,没有到此一游过。那么家长的内心就会非常的不安,强烈的不安让他有种特别的担心:孩子成绩可能会下滑。
这种感觉是失控的让人不踏实的,所以她就一定会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
当家长介入孩子作业后,只要孩子按照家长所期待的行为,哪怕这个行为起到的作用是零,家长的内心就会特别的踏实,特别的满足。
这就是家长安全感的基础:终于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了。
三、如何又能满足家长安全感的这个需求,又不会造成三种危害,还能让孩子达到家长想要的结果呢?
既然加作业的行为不合适,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不加就行了。
但是家长不加作业又特别的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家长,就会把这份不安转移到更多的控制上,事无巨细的控制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既能满足孩子不被伤害的需求,又能满足家长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下,进而感觉特别安全踏实的需求呢?
那就以“结果为导向”来满足家长跟孩子的共同需求。
具体操作方法:
1、生字错几个默写几遍。生字错2个以内,默写两遍;错5个默写五遍。
2、数学错2个以内直接改正错误。超出两个,错几个罚写几遍。
这个约束非常的简单,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可以妥妥的放心,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有可控的约束力,保证孩子不跑偏,不会超出家长掌控的下滑。
但是,当我把这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告诉给家长的时候,有的家长立马惊呼:彩虹老师,我这样说过,孩子就是不听呀!我让他改,他就是不改。
当家长这样说的时候,是因为两个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结果。家长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家长的。
原因一:家长不会正确的表达
家长表达时的情绪和语言让让孩子感觉非常的不好,在家长不合适的情绪和语言环境下,激发了孩子抗拒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激发孩子对这件事的反抗行为。
来看看我们日常的表达:
错了这么多,罚你写四遍!又粗心,太马虎了!
直接简单粗暴的直接下指令。孩子接受到这个指令后,内心是一地哀嚎:又来了,烦不烦呀?
这样的感受之下,孩子哪怕如你所愿去写了四遍,那也只是手在写,脑袋和心里,全是抱怨和不满。你为了让他记住这些错题的目标没有达成,他只是在做了个重复的动作而已。
最终,罚也罚了,但是,可能明天、后天,孩子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我们人类是感觉的动物,我们人类的大脑,有理性的部分和感性的部分,但真正做出决策的是感性脑,我们感性之下先有了决策,理性脑再来分析一通,为什么这个决策是合理的是正确的。
我们是根据感觉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动物。
所以,无论多么臭脾气的人,只要你好好的特别有礼貌的跟他说话,他都会回应你礼貌。你给他提供了好的感觉,他就匹配给你好的行为。
有个著名的火车厢理论,无论这个人过往是什么性格,但是只要进入一个车厢,大家都彬彬有礼,非常的客气温和,那么这个人在这样感觉的环境里,也变得特别的温和有礼。
但是等到离开这个环境,到了吵嚷的通道上,他可能因为别人碰了一下肩膀就跟人大打出手。
所以,家长因为孩子错了想要孩子改错的时候,就要好好揣摩一下,这句话怎么说,才能让孩子有好的感觉,能达到让他不止能改错,关键还能记住,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里要看三个关键点:
第一、孩子的情绪:孩子写完作业后,无论对错,他内心就已经放假了,就觉得这个写作业已经结束了。这时候,家长再让他写几遍,都会激发起孩子排斥抗拒的情绪。
第二、孩子想要的结果:一个都不错,啥也不改,我立马就能放飞自己我的去玩。
第三、孩子的担心:昨天刚写了两遍,今天再写两遍,明天是不是要写三遍?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的表达:
第一步: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错的原因是什么
咦,你这个地方有两个错误呀,妈妈看不太明白,你来看一下,是不会呢还是?
这个时候,你要保持沉默,静等孩子看完。如果孩子看完,说自己不会,你让他讲一遍他的思路,他讲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出现错误的思路点在哪里了,再给出正确的纠正。
如果孩子看完,说自己粗心,不小心出错的。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粗心的时候,孩子会本能的等着父母的指责批评,也就是做好了挨骂的心理准备。
这短短的让他自己说出来的过程,就是让他自己看到并得出一个结论:我做错了
这个时候,比起你直接下指令罚四遍,孩子已经少了50%的对抗情绪。看似简单的一个互动,就已经把孩子的情绪搭建稳定了。
看似简单的一个互动,就已经把孩子的情绪搭建稳定了。
第二步:消除他的担心,让他自己做选择。
妈妈可以这样说:看似是粗心,其实是没掌握扎实。你看,我们如果今天不把这个记住,可能明天还会出错,要改正的更多,但是我们今天改正并记住后,明天你一定不会出错了。
你觉得去写两遍呢?还是背诵五遍呢?
当家长把这个选择题抛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选择一项,获得了掌控感的孩子,他就会得出一个感受: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我要去写两遍。
这个当下,他对改作业的这件事抗拒情绪又消除了30%。
第三步:当孩子做好决定后,给孩子一个结果为导向的定向约束。
妈妈这样说:好,听你的!那你先去写两遍,等会吃完饭,妈妈再口头检查一遍你记得怎么样了,等到临睡觉前,你再给妈妈说说这个题,应该怎么做。
你这两次都能说的特别正确,那这个题你就掌握的非常扎实了,明天后天,你肯定就不会再犯错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
好处一:给出了约束条件
餐后、临睡前我会针对你的错题,口头检查两次。
这样保证孩子改错是真的改错而不是完任务,这样的状态下去改错,孩子就能记住正确的答案和写法了。
好处二:给出了希望
“当妈妈口头检查两遍后,你明天后天就不会出错了”
这个会让孩子感觉特别的轻松,也特别的容易达到这个目标,跳跳脚就能够着的小目标,让孩子更有动力去为了这个结果而努力,也会更有成就感。
还会有的家长说:这样的效果用一次两次后管用,后续孩子摸透了摸透了规律,万一得寸进尺怎么办?
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家长,是因为她没有体验过,真正被如此对待过的孩子,他会特别听话。这样的感受,她体验不到,所以有担心。
面对这样的担心,我会告诉这位家长,你就放心大胆的回去试,担心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群里互动,关注后续的直播,在上面提问,我会具体告诉你,你在哪个点上,出现了什么样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今天情绪极度的恶劣,无论平时多乖多好,今天就是特别不听话,这个时候,你强压制孩子改了错,一样做的无用功,还激发了孩子对改错这件事的强烈愤怒。
孩子身体记住了这样强烈的愤怒情绪后,后续再让他改错就是件特别的困难的事了。为了避免后续更长远的更深的伤害。
我们一定谨记一个原则:
在孩子情绪极度不爽的时候,情绪是老大我们给情绪让步。
“好,我们今天就是不改,谁敢让你改,老娘替你去挡着,看谁敢让你改。不过,明天你可得好好的把这个补上,要不娘亲这威信可就扫地了。”
当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感受后,孩子多么不情愿,也都会在你的退步后学会退一步,这是人类的本能,你退一步我也退一步。
第二天,孩子情绪稳定了,再重新走一遍上面的流程。
原因二:过度惩罚造成的了伤害
家长在过去,已经过度的惩罚过孩子,比如今天你写错一个字,罚写一页,错了两道题加一张试卷。
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这样被过度惩罚的孩子,一般也会被过度指责过,他内在的自尊感,自我价值感是极低极低的。
也就是说,错了就错了,加试卷就加试卷,反正无所谓,我就是不改。
他对改错,已经如惊弓之鸟,非常的抗拒排斥,听之即逃。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就不能按照上面的流程来处理了,而是要先融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先把孩子这颗小树苗外面的冰冻的土壤全部融化掉,等冰化了,再施肥,正常生根。
融冰的阶段,需要一个混乱期,这个是家长最难突破的点,下面再继续分析,如何陪孩子度过冰冻混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