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初中的时候肖凯烨和我谈论过《围城》,其他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现在只记得她说“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如果说各事各物都被围墙裹挟,可曾想过我们的思维也在被某堵墙抵挡,只是它没那么起眼,但是却时刻阻挡着我们的成长。
现在就是有这么一本书,不是《围墙》,而是《拆掉思维里的墙》。
就如同杨澜说的“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一定不能不成长”,什么是成长,我想就应该是从拆掉思维里的墙开始吧。
正如作者说,“我希望更多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更多人在被生命划定的路线上埋头行走时,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面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思考,然后打破思维里面的局限之墙,然后抬步离开那条别人设定的“光彩大道”,走向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有哪些思维里的墙
其实思维里的墙还远不只这么点,几处感触较深的点是以下三个:
1.安全感奴隶
2.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
3.不清楚成功真正含义
我们应该如何拆掉思维里的墙
知道了面前的墙,我们该如何拆墙?一是要尝试,二是要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尝试
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触动,“失败的尝试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想这句话是对尝试行动起来最好的鼓励吧,不要在等待中耗费自己,用等待的时间去行动精进会很不一样吧。
如果这句话不足以触动你,我想这句话后面古典举的例子应该会有所触动。
古典说丘吉尔政治失意,他的家人鼓励他去找隔壁邻居家学画画,但是当他面对空白的画布的时候在想,他要画什么呢?后来他不小心把颜料和画布都弄脏了?
这时你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更糟糕了?
但是出现了转机,丘吉尔拿起了画笔对画布进行了修饰,此后便爱上了画画,坚持了十年,政治上也越走越顺利。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尝试,缺乏尝试的勇气,但是要是能明白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是良好的开始,是不是尝试也就越发容易了。
正如“花费你的一部分时间,去购买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就可以促使你慢慢拆掉思维里的墙。
去尝试、去开始,就是打破很多思维局限,使自己能更好地从失败中跳脱出来。
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我不曾坐下来好好与自己独处过,也不曾知道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子,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样绝对很棒。
当看到古典老师描述的自己呆坐在凳子上思考了三天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我当时不经感叹,厉害的人都在不断反思自己,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吧。
就像是我们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更多关注单一维度的价格而非价值,过度关注社会系统身份而非自身,我们沿着他人设定的大道行走却不自知,我们每天忙碌却不知道驻足停留回望一下走过的路。
儿时的那个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
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有很多种心智模式,会有恐惧、不安全感,但是需要学着与自己和解,向内寻求某种自信。
我想只有自己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自己幸福,父母才会更加幸福;自己快乐,才能带动他人快乐;自己溢出爱,才能传递给他人。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不是成长为任何一个我们羡慕的人,不刻意追求光环,只为找到更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也想拆掉思维里的墙,想不断地自我成长,我想古典老师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会给到你思考和成长。
一起读书,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