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之路上点亮读写之光——《儿童读写三十讲》之“教师读写能力修炼”分享

大家好!我是来自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的吴春燕,非常荣幸加入海南省小学语文“共读一本书行动”,跟老师们分享一本对我个人专业成长有着深刻影响的书籍——魏智渊老师的《儿童读写三十讲》。今天,我想聚焦于书中的最后一讲“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修炼自己的读写能力?”

下面我将从读写三大标准、搭建阅读体系、破解写作难题、明确读写意义四个部分进行分享。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因为我们深知,这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融入现代社会的基础。但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反思过一个问题:作为引领学生前行的教师,我们自身的读写能力,又该达到怎样的标准?它对我们的专业发展,乃至对学生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魏智渊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清晰且颇具挑战性的界定。他认为,教师的专业读写能力,并不仅仅是能读会写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的标准:

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领域核心专业框架及概念。这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核心理念有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能够基本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和教参,更要能够阅读、吸收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前沿研究。

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框架和概念描述和解释专业主题或问题。这要求我们将理论内化,并能在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专业交流中灵活运用,去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魏老师坦言,在当前的教育领域,能同时做到这三点的教师,往往已经可以被视为专家了。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点出了我们教育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的现实。我们身边或许不乏这样的例子:语文老师可能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晰;数学老师可能难以透彻解释某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英语老师可能对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差异认识不足。这种专业基础的薄弱,限制了我们教学的深度和高度,也影响了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那么,对于像我们这样,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儿童读写的老师而言,这个所谓的“专业框架和概念”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魏老师也给出了一份“知识清单”:

帮助我们搭建阅读体系。

1. [儿童概念的文化常识;

2. 儿童发展心理学(如道德、认知、情绪、社会化等)的基本常识;

3. 绘本、童书、诗歌的基本知识,并熟悉一定数量的核心经典;

4. 有关阅读的基本知识;

5. 文本解读(特别是神话和童话理论)的理论与实践;

6. 写作与演讲的基本知识;

7. 语文课程及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

8. 读写障碍的基本常识。

看到这份清单,我们可能会感到有些庞杂,甚至有些畏难。但魏老师提醒我们,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人终其一生知识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根源在于没有自觉地去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他提出了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

第一条路:通过经典,奠定根基。这好比打仗要先占领核心城市。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其基石性的概念和经典著作。比如研究童话,就要去读《千面英雄》、《童话的魅力》等经典,理解其内在机制和价值。抓住了这些核心,我们对整个领域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条路:借助实践,绘点成图。这如同“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大量的阅读、教学、研究实践,在具体的案例和问题中去学习、反思、总结,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逐渐连接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扎根于实践经验的“知识地图”或观念框架。例如,通过深入研究《小红帽》这一个案,并结合相关资料,也能逐步深化对童话的理解。

这两条路,前者高屋建瓴,后者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我们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既有高度又有厚度。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与审辨”的能力至关重要。魏老师甚至提出一个挑战:如何能在24小时内,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建议的方法就是运用研究与审辨:寻找权威综述、梳理关键文献、提取观念框架、细致研究核心概念。这种主动探究、批判思考的能力,正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谈完了“读”,我们再来聚焦“写”。

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读”相对容易些,毕竟有书本可依。但“写”似乎更难。难在哪里?魏老师认为,写作之难,首先难在让专业写作成为习惯;其次,难在以专业的方式审视写作。

让写作成为习惯,是修炼写作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强调“习惯”?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项技能,如同游泳、开车,非“练”不能精熟。不是等到觉得自己“会写了”才开始写,而是要先“写起来”,在写的过程中培养习惯,提升能力。魏老师甚至建议我们开设个人公众号,不为取悦读者,而是为了整理思路,保持节奏,持续输出。坚持每周写,甚至每天写,是养成习惯的必由之路。

那么,“写什么”呢?很多老师会觉得,每天备课、上课、处理班级事务,已经筋疲力尽,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这里,魏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要尽量减少抒情性写作,避免所谓的“教育散文”。教育是专业,不是纯粹的文学表达。当然,我们热爱学生,但专业写作更应聚焦于教育教学本身。教室里发生的点滴故事、学生管理的经验教训、课堂教学的成败反思、听课学习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专业写作的沃土。

要解决“没东西写”的问题,关键在于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魏老师给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1. 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利用手机便笺或其他工具,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思考火花和疑问,它们是写作的源泉。

2. 养成课后记录的习惯:哪怕只是用清单式记录几个要点,也能为后续的反思和整理提供素材。日积月累,就能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和规律。

3. 对重大事件或重要课堂做详细记录:将有价值的班级事件(如一次冲突的解决)作为教育叙事的练笔材料;将一节精心准备或感触深刻的课,趁热打铁地进行实录和反思。

4.尝试规律性的写作任务:比如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可以有固定结构:问候、上周亮点、本周目标、家校配合等),每月做一次教学总结,每学期完成一篇教育叙事。

写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台下一些老师的心声:“道理都懂,但哪有那么多时间啊?每天都非常疲惫,还要管家里的孩子,生活不能只有工作吧?”

魏老师敏锐地指出了这种想法背后的心态:被动。我们常常感觉自己被各种事务推着走,像西西弗斯一样重复着繁重的工作,却很少意识到,我们可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写作,恰恰是加强掌控感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觉得写作是“额外负担”时,可能忽略了: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是被动接受的,而选择写作,却是我们主动为专业成长付出的努力。我们逃避写作,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没时间”,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害怕写不好,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坚持不下去。

但如果我们能直面这种恐惧,开始动笔,写作带来的反思,反而可能帮助我们优化工作安排,提升效率,让教学更加从容。写作,能赋予我们日常工作以深度和意义。

那么,如何“坚持”下去呢?魏老师也给出了策略:

1.给自己定规矩,并寻求监督: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发一条私密的想法记录;每周完成一篇公众号文章或教学反思。

2. 加入学习者组织或与同伴相约: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 向学生公开承诺:让学生的监督成为自己坚持的动力。

4. 研究“如何坚持”本身:把克服拖延、养成习惯也当作一个专业问题来研究。

5. 通过这些方法,辅以时日,不断迭代,写作就能从一项“任务”内化为一种“习惯”。

各位老师,修炼读写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有恒心地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这个过程或许充满挑战,甚至会经历挫败感,但正如魏智渊老师所言,一旦读写成为了习惯,它就会变成我们强大的工作利器,极大地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主动阅读、持续反思、不断输出的过程中,我们找回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精进,更是对自我、对生活的那份掌控感和价值感。

让我们一起,从今天开始,拿起书本,打开文档,在专业的道路上,点亮属于我们教师自己的读写之光!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