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看新网师里的文章,新网师清凉之夏旺苍共读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学友们共读后的感悟也一篇篇地呈现出来了。王阳明心学的文章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我看起来很吃力。但通过学友们一分解,感觉接地气多了。
王明阳提出心即是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阳明心学指出心理合一,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启发是:术与道并重,既要注重专业发展,又要注重职业认同。现实生活是教师一放假,就是各种培训,各种跟岗学习,而很多培训只是追求外在的热闹,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这种向外求的现象并不能推动教师的职业认同。反而很多教师在这种美其名曰”学习提升“中疲于应付,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种外在的培训并不能遵从教师的内心,他们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内心其实是无比抵触的。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双向并轨前行,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向内求的欲望。
王阳明提出格物致知,他学习朱子格物理念,在竹林里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除了一身疲惫,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他觉得朱子理学不行,“致良知”没有必要拘泥于先天还是后天,朱子选择的是“格物——致知”,阳明是“致知——格物”。王阳明认为外在的格物并不能让人去除心中的遮蔽,只有向内求,向心中求理,才能真正革除心中的贪念和私欲。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份良知,只要不心不被遮蔽,就自然能明理。所以阳明先生的格物是在心上下功夫,阳明先生认为,破除小我的自私贪念是”格物“,而让良知彰显出来就是”致知“。知就是良知,良知就像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是被事物遮蔽了,擦去灰尘是”格物“,恢复通明是”致知“。
王阳明提出培根养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旨在立志在于种树培根,既不要拔苗助长,又不要忘记,即,不能“勿助勿忘”。如果教师成长在枝叶上下功夫太多,在根上不足,就无法成为优秀教师。现在教育界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什么大单元、小组合作、任务型驱动、项目化学习等,让乡村教师迎接不暇,更让农村的孩子们如在梦境中。一味地追求新的东西而忽略了学校的实际,孩子的实际,教育就会偏离轨道。教育要在本质上下功夫,而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
王阳明提出要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告诉我们要行动。阳明心学本质就是行学。“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浅层次上理解为,我们在行动之前,首先在我们思维层面上进行预演,同时对预演的结果进行预判,如果可行然后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认知。然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高妙之处在于,已不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认知和实践的关系,他的“知”是良知,是带有道德判断的思想指引;他的“行”是对道德判断的践行,是依良知而行。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按自己的良知来做事情吗?有些人明知这件事不能这样做,但在利益的诱惑下还是做了,这就违背了自己的良知,也就违背了天理。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要对学生满腔热爱,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误人子弟。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让知识为自己的课堂添色增彩。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教育初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因为老师的懈怠和不作为,让孩子心中想做好人的欲望从此埋没了,这是对自己良知的不负任。
最后我想用郝晓东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在万事万物中,反观自我,最终是在复显那颗活泼泼的自由心、智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