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绩还是要成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大概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回答“要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要成绩”,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原因我想也许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本无可厚非,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这前程与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成绩作基础,这就导致一些家长仅仅看到了考试成绩在考学中的重要性,却不了解生命成长的真相,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条件和内在需求,将学业成绩排在了其他所有成长因素的最前面甚至只追求好的成绩;第二,社会上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大人追求KPI,孩子需要好学校,社会追求高学历、名校效应,这就导致很多人以为有了好的成绩,上了好的大学,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前程,从此开启幸福的人生;第三,有一些家长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虚荣心,要求孩子学业拔尖,成绩突出,因为优秀的孩子总是能得到大家的夸奖,学霸更是众多家长追捧的对象,而成绩平平或者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大家的关注;还有一些家长有一种代偿心理,自己小时候成绩不好,就特别希望孩子成绩优异……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明明知道不应该只重视成绩,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本章案例1中的神童大概是人人都想要的孩子,3岁多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4岁进开始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1~50的平方表,年仅13岁就拿到了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是一个高分低能的“真空人”,性格孤僻,不懂与人相处,遇事只会哭,这样的神童你还想要吗?我想谁都不会想要了吧?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出现了很多少年大学生,一些大学还专门设立了少年班,但是后来这些少年大学生大多都寂寂无名,并没有多少人在行业内做出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些机构做过跟踪,发现大部分的高考状元其实并不如人们期待中的那样做出了什么成绩,甚至反倒不如很多原来成绩平平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业成绩好不能与美好的将来划等号,更不能决定拥有一个好的人生。所以,著名教育家陈省身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台湾作家林清玄也提出“不让孩子考第一名”,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的解释可谓是一语中的:孩子为了考得100分或者第一名,不能出任何的差错,需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最后磨损掉的是他们的创造力。我曾经看过一期节目,节目主持人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考100分的孩子比考90分的孩子少了十分的快乐。”这个10分可不是试卷上的那十分,而是说考100分的孩子由于压力过大已经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了。过于追求高分,往往牺牲掉的是孩子的快乐、童真、好奇心、自主性、创造力,甚至健康。我想缺失了这些的神童是谁都不愿意要的。
案例2中那位得了97分却嚷着“要自杀”的孩子大概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考试,明明已经考到接近满分的97分,却“不想活了”,只因为“妈妈要骂我,因为我考得不好!”读到这个案例,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我读了以后从心底里可怜这个孩子,深深为他的将来担忧,谁能保证他次次都能考得满分?谁又能保证他次次都能让妈妈满意?还有,谁能保证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况不会再自杀?近些年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事件中,有很多都是因为不堪父母给予的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令人非常痛心。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成绩优异,能歌善舞,是家长们都羡慕的阳光女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上五年级以后曾经多次试图割腕自杀,最后她自己主动找到学校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老师才知道尽管这个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但是妈妈始终不满意,只要考试成绩没达到妈妈的要求,她得到的都是妈妈的苛责,不堪重负的她才会做出这样反常的举动,所幸她自己主动找到心理老师,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与妈妈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妈妈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
这两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并不能给孩子带来锦绣的前程,相反还可能把孩子推入深渊。很多的有识之士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著名主持人杨澜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她努力培养的是孩子爱好运动的习惯、善良的品性、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幽默感,在她看来,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而台湾作家林清玄主张要让孩子考第七到第十七名,因为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好,压力小,生活更轻松。他认为,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这些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爱的能力、认识到生命的多元价值、良好的世界观、表达感情和思想的能力以及浪漫的情怀、坚强的意志和谦逊的态度。可别小看杨澜说的幽默感和林清玄说的浪漫的情怀,它们是生活的调味剂,能给生活增添活力和乐趣,让孩子的生活有意思,让孩子的生命富有弹性。案例3中姜砺砺的父母也认为孩子快乐最重要,分数不重要,只要孩子心态好、人格好,“不被打倒,那才是更值得骄傲的”。不管是杨澜、林清玄还是姜砺砺的父母,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心智、品格、人格上的全面健康成长,而成绩不过是成长的附属品,就像姜砺砺那样,在她的心智、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以后,优异的成绩自然不请自来。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也在努力倡导全社会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培养孩子方方面面的能力。比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重智轻德现象的拨正;把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习任务,提倡孩子广泛阅读,多读文学经典,是对科技繁荣与快餐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空心人”现象的应对;中考体育分的比重增大,国家课程设置里体育课的增加,强调了强健的体魄对一个人生命发展的重要性;近两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孩子身体、人格、心理和人际交往等的教育内卷现象的纠偏,去年开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是出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锻炼体能、磨炼意志、发展审美的考量。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那么,我要说,学业上的好成绩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起跑速度,而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跑到最后的是强健的体魄、善良的品格、良好的表达能力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基础,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是一个人从事一切其他活动的前提,也是学业成功的保障。我们的总导师张文质老师一直强调,健康的孩子应该是皮肤黝黑、牙齿洁白、眼睛明亮、浑身有劲。想要孩子学习好,就应该给他一个强健的身体,带着他们去运动,跑步、打球、游泳、爬山,都是很好的运动,运动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分泌令人快乐的多巴胺,促进孩子的睡眠质量,还能提高大脑的机能。
善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动人的一缕。一个善良的人,不仅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还能善待他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他们总是能珍惜与感恩别人的付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于为他人伸出援手,他们带给别人的是温暖、友爱与尊重,留给自己的是快乐、满足与幸福。他们在善待他人的过程中也会收获来自他人的无私的付出与真诚的尊重,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表达自己的意思、实现与他人准确沟通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真实的想法就无法传达,甚至还可能引起误会。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主动与人沟通,经常与孩子就读过的书、看过的新闻或者电视节目、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看法、感受表达出来,孩子就不会害怕表达,不会表达。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抱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人,往往热爱生活、充满自信、乐观进取、敢于拼搏、善于自我激励,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不容易被困难与挫折击垮,他们总是心怀感恩与希望,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与幸福。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家长首先自己要积极向上,还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带着孩子开阔眼界,尽量给孩子以尊重和自由,帮助孩子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败,这样,孩子眼界开了,心胸阔了,想法广了,自然就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张文质老师说:“小学教育中,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肯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而“生命成长可分成很多任务,这些任务都可以融会贯通、融为一体”,生命成长有很多任务,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项,只一味地追求学业成绩,会使孩子局限在这一项任务中,失去了其他的可能,要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应该让成长的各项任务并行,当我们在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各个方面助力的时候,其实成绩的提高也早已融于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