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看看151页的段子:
5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时,父母说,孩子,我给你报了相亲类节目。
我对这个段子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1岁时,摔倒了,父母说,孩子,我帮你爬起来。
6岁时,上学了,父母说,孩子,我帮你背书包。
18岁时,高考后,父母说,孩子,我帮你填志愿,选专业。
23岁时,上班了,父母说,孩子,我帮你去工作。
32岁时,父母说,孩子,我帮你去结婚。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挺好笑?笑完了以后,我们从这两个段子看到了什么?是不是看到了案例1中那个爸爸将来的样子?是不是看到了一个强势父母背后站着的懦弱的孩子?或者是一个藏在父母背后的隐形的孩子?这个孩子没有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个性,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就像一个父母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甚至连今天的机器人都比不上,今天的机器人都已经懂得适时地怼人或开玩笑了,而这两个段子里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提线木偶。这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吗?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不会想要这样的孩子,我们想要的一定是有自己主见、能够自立、自信开朗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影子。
要让孩子做自己,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正如本章案例2的分析所说:“发展不能代替,成长必须亲历。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岁月里,痛是他自己的,我们不能真正分担;苦是他自己的,我们不能完全代替。对很多人来说,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忧伤、疑惑、焦虑……凡此种种挫折和磨难,都是生命的必然主题,也是必须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没有这个过程,一个人就很难真正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些路要独自去走,总有些苦要独自去尝,总有些坎要独自去迈,总有些痛要独自去受。跌倒了,只能自己爬起来;迷路了,只得自己去辨别方向;在十字路口徘徊,向左或向右的抉择,更是只能靠自己去决定。无论是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还是生活的甜蜜与苦涩,都要亲身实践,亲历探求,谁也无法替代。”
我们来看看那个创造了家庭劳动教育法的妈妈,她不管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做。自己做的这一半是给孩子的示范,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留给孩子的那一半是让孩子动手实践,既有示范又有实践,孩子的能力很快就能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容易树立自信心,反复练习,容易掌握技术要点,掌握了做事的方法,又能获得成就感,激发做事的热情。妈妈从扶到放,孩子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炼成了。
而案例2的爸爸,虽然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是他的“狠心”背后是对孩子的信任,是对孩子的用心。孩子上学放学后,他偷偷地、远远地跟在孩子后边,“护送”孩子上车、下车,过马路,进校园、进家门,这一份“偷偷跟踪”的背后是一个父亲的满满的爱,因为放手让孩子自己上学,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成长:他要学会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危险;他要应对突发状况,思维得到发展;他要学会跟他人打交道,交际能力得到发展;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路上的各种事物诱惑;他还要学会反思总结,让第二天的上学放学更加顺利……看起来只是让孩子独自上学,培养的是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得到成长。
这两个父母都是聪明智慧的,看似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孩子的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培养。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主、自立、自信的人,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从他们的做法中得到启发,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他们的培养方案。
首先,相信孩子能行。孩子进入四年级,无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心智的发展,都已经完全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上的任务,家里难度系数不大的家务活对他们来说也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确实有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从旁教导,适当点拨,但是不能帮他们去做。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自己也有掌握学习、生活技能的需求,他们也强烈地希望能够习得各种能力,让自己能够尽快独立,摆脱父母的监护和束缚,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信任孩子并不是完全放手,还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二是要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要鼓励不要打击;三是要适当给予指导点拨。我们可以从一些不太难的事情开始,给他布置一些任务,鼓励他去尝试,邀请他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涉及到他的利益的,充分听取他的意见,当然不是一定要采纳他的意见,但要把不采纳的原因告诉他,这样他就会慢慢修正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的信任,慢慢地他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其次,要接受孩子行为的后果。虽然说孩子的身体与心智发展决定了他能够胜任很多事务,但这不是说他们一开始就能做好,所以必定会出现这样那样做得不到位、不如意甚至很糟糕的情况,对这一点父母一定要淡定,要允许孩子行为某些后果的产生,还要充分接受这些后果,帮助他分析原因,作出调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做的事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或者跟上级的要求有差距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着急、焦虑的情绪,有的时候越着急越做不好,这时候如果有人再批评或催促,就更做不好了。同样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们也是非常希望能够把事情做好的,只是目前能力还达不到,或者是考虑还不够周全,又或者是经验还不够,这个时候,我们的态度非常重要,督促、批评、打击只能使他更加着急、慌乱、自责、害怕,使事情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倒不如冷静处之,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去观察他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为后面的反思总结提供材料,或者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这样,无论最后孩子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我们都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它,也能为孩子提供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帮助。
最后,由扶到放,帮助成长。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扶持与帮助,要想让孩子尽快成长为一个自主自立的人,父母还得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像那个“做一半留一半”的妈妈一样,一边做一边教,告诉他一些做事的要领,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地纠正,带着他反复地练习,帮助他掌握方法,把握分寸,直到完全学会。做完事情以后,带着他及时复盘,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帮助他学会自己思考做事的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除了教给他做事的方法,还要把很多与他相关的事情的决策权交给他,鼓励他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充分肯定他的思考,并根据他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他进行理性分析,让他自己根据分析权衡利弊,做出决策,但是不要忘记提醒他,一旦做出决策,就要承担这个决策带来的后果。这样,不仅能培养他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拓宽他的思维,提高他的理性判断能力,还能让他明白对自己负责的意义,经常这样做,再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冷静应对了。不过,还要教给他的是,如果真的遇到难以判断、无法完成的事情,还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查找资料、征询父母或老师的意见,这样,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底气,自然能够得心应手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渐渐脱离父母帮助与扶持的过程,随着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小,他们也会逐渐强大、慢慢独立,等到他们阳光、开朗、自信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