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内容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要求】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两个量的比。能解决较复杂的真实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比和比例的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4《比例》的综合应用部分。学生已学习比例的意义、性质及正、反比例的概念,并具备用归一、归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节课通过将比例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突破算术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代数思维,沟通算术方法与比例方法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函数思想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如单价、速度一定),会用算术方法(归一法)解决归一、归总类问题。但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限,学生会对抽象的比例关系判断(如明确“不变量”)不准,在列写比例式容易出现对应量的匹配出错,还有学生习惯于算术法而不能灵活转换思维采用比例法。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找出不变量,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能按“设未知数→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比例法,理解比例方法的普适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优化选择解题策略。
【评价任务】
1.学生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解答“李奶奶家水费”问题。
2.通过分析变式问题(如求用水量),说明比例关系并列出不同形式的比例式。
3.能清晰表述比例法与算术法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找不变量→列比例式→解比例)。教学难点:正确匹配比例中的对应量,灵活列出不同形式的比例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成正比例的量。
(1)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2)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学情预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2.揭示课题: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
1:自主尝试,对比方法
1.课件出示例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教师收集学生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
预设1:先算出每箱装的啤酒瓶数,再算480瓶所需的啤酒瓶的数量。
预设2:先求出用啤酒总数的倍数关系,再求数量。
2.探讨发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1)关键问题:为什么能用“24÷2”求每箱装啤酒的瓶数?(这说明啤酒的总瓶数与箱子的数量的比值是固定的。)
(2)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关系:啤酒的总瓶数/箱数=每箱装的啤酒瓶数(一定),啤酒的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
(3)我们知道了这道题中的啤酒的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关系,你能再完整地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吗?(出示课件)
3.比例法示范:
(1)设未知数,解:设装480瓶啤酒需的x箱子。
(2)列比例式:24/2=480/x→24x=480×2→x=40。
(3)强调对应关系:比例中两个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代表什么量?(水啤酒的总瓶数与箱子数量。)
活动2:变式练习,深化理解
1.变式问题:
做课后练习题1、2题
(1)题目中不变量是什么?如何保证比例式中量的对应性?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未知量变了,但题中相关联量间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要比例中对应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都要予以肯定。
(2)能否用不同形式的比例式解答?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是组内两个量的比,也可以是组间比。
活动3:归纳步骤,提炼方法
1.师生共议: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2.交流后总结:
① 整理信息
②判断比例关系;
③ 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④解比例;
⑤检验答案。
2.对比算术法与比例法:
3.互动交流后,小结:算术法:需先求单价,再计算;比例法:直接利用比值相等,避免中间步骤。
三、应用与评价
1.基础题(独立完成):
2.提升题: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432 km,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135 km,这辆汽车一共行驶几小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易错题:甲、乙两校原有图书本数的比是7:5,如果甲校给乙校650本,甲、乙两校图书本数的比就是3:4.原来甲校有图书多少本?
四、课堂总结:谈收获: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优秀学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