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让我很压抑,不想说话,说不出来,心里被堵得想要逃离和隔离。
理论课上,“自体客体的需要”是心灵存活的氧气,科胡特说“所谓成熟,指的是对自体客体回应能力的成熟,距离由近及远,由具体即时到符号远离的;”列举了7种不同的自体客体需要-镜映,理想化,孪生,效能需要(对他人重要影响并唤起被需要的自体客体体验),对抗性需要(打不死的依恋对象),自体界定需要,确认需要-个体的主观真实性。技术课上,老师讲防御中的“解离”-和来访者工作中的突然断片,遗忘,恍惚,突然一片空白,都会是解离的体现,作为咨询师,对来访的防御的尊重和跟随,是需要有“观察性的自我”的。第一次听说,成年人的“小便失禁”也是一种解离体现,帮助来访表达,正念冥想,帮助来访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如果来访变得可爱又讨好时,也是快说再见的时候了。案例讨论课上,来访的碎片化描述,无成长经历,“甜美”与“控制”的对立,许多联想,不愿谈及又深深悲伤的情绪起伏不定,性侵,小时候被父亲打,被父母的忽略,和交往10的男友分手,和老板的暧昧关系,对同事的嫉妒,把同事赶走,无法整合这个来访的自体,老师用了三角形定位-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这个来访戏剧化的描述,无意识中把自己的身份和成长经历暴露出来,一人分饰三角,真是很辛苦又无助无力的一个人啊。人性的扭曲,都是创伤后的自我保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都是对人性的悲悯,看见,接纳,和尊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