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不愿意整天庸庸碌碌,在平淡中度过。
所以他就积极地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不断提升自己。
刚进入公司那段时间,因为他的软件使用能力比较弱,经常跟不上工作进度。
所以他就花钱报了一个培训班,接受老师的指导。
因为学的东西和日常工作密切相关,所以他很快就能把自己在课上所学的应用到工作实际中,那段时间他进步飞快。
等培训结束的时候,他的软件使用技能已经飞速提升了一大截,很快从总是拖进度转变到了总能提前完成工作。
并且还能提出不错的创意,这也让小吴在工作过程中更加信心满满,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继续提升自己的必要性。
业务技能提升之后,他特别希望自己能在认知领域也获得大提升。
要知道认知能够影响的范围,可远远不是工作技能能够相提并论的。
因此他同样买了大量书籍,报了一些培训班,每天下班就认真阅读,因为他始终相信认知体系本身应该是通用的,可以学的。
所以他恨不得把那些基础的原则、方法、模型通通学到自己这里。
他每天都认真听课,详细记笔记,画思维导图,记录经典语句,可是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回头再看,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获得预期当中的那种快速成长。
相反,当他静下心,认真去回忆自己看过的书,做过笔记和画过的思维导图的时候,他就发现对大部分东西他的印象都非常模糊了。
既然记都没记住,以后怎么可能会变成自己的呢。
小吴不明白,明明在这段过程中,他花了比之前学软件技能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明明更多,为什么却好像没有产出,没有结果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忘记了他学的核心关键。
01 注重初心
我们为什么要全盘掌握别人的知识体系呢?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想要做的都是自我提升。
我们想要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来节省精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努力的,应该是那些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那么试想,如果有一个道理,连看都看不懂,又要怎么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能力呢。
一项理论,只适合提出来的人的。但是人人不同,适合别人的知识体系,怎么可能就会全然适合我们呢。
所以照搬照抄是根本没有用途的,我们也根本不需要去全盘照抄别人的知识,只需要找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足够了。
所以看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一页一页一行一行的去看,我们为什么试图全部接受整本书的所有内容。
老师讲课的时候,知识点确实很宝贵,可是对于那些从意识上我就不能接受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用,必须要学?
我们最初目的其实是想实现自我提升,而只有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知识、方法、模型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有用的。
所以我们压根不需要读完整本书,不需要看完每一个章节,不需要罗列所有的知识点,不需要强迫自己学会培训班里老师教的所有东西。
我们只需要关注,我们觉得有用的那个点就足够了。
02 纳入知识体系
如果我们只是做知识的收集,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仓库,而且还是一个不太可靠的仓库。
因为你想想看,我们之前学过多少知识点,记过多少方法概念?你现在真的还有印象的,又有多少?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不断的收集知识,让自己变成仓库的话,那你不如不做。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换言之,就是把那些我们筛选出来的对我们有用的零碎的、独立的知识纳入我们这自己的体系。
让它和我们原有的东西建立连接,把它接入,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留住它,并且认真的使用它。
在无数次的不断使用中,逐渐加强这一连接,让它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稳固,直到这个新的知识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真正的是在不断完善我们的认知体系,也才能真正的不断提高。
所以看到这里你是否明白?
小吴在学软件和后期学,自我提升的知识是为什么投入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呢?
因为他学软件的时候,通过把学到的所有东西都通过应用的方式和自己的原有体系建立连接,又通过不断地具体使用,加强了这种连接。
所以那些知识真正的变成他的能力,自然获得了迅速提升。
而后面进行的学呢,他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仓库,不断往里面堆积。
因为缺乏具体使用,所以根本无从和自己的原有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自然也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知识或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