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被讨厌的勇气》是在三年前,那时也经历着焦虑和各种烦恼,因缘不知在哪里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籍,看到书名当时,就挺好奇的,居然还有人会想要被讨厌。
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了这本书籍,可想而知,我自己就是书里的那个青年,同样想跟青年一样,去反驳哲人的话语,因为哲人说的种种观点太不符合常道了。
当时看到后面,其实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同时也对某些观点半信半同的认可状态。
就这样,经过了三年,重新从头到尾翻阅这本书籍,好像之前不理解不认可的很多观点,现在能明白了。
只不过,知道和做到,还是差很大的距离。
所以,还得好好的整理复盘,慢慢的一点点去实践。
毕竟,成长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过程。
01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愤怒都是被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认为,我们现在遇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源于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心理创伤)引起的。
比如,因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幸,造就了我们现在诸多的问题。
但在《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中,阿德勒否定了这一说法,他指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比如,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跟过去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没有关系。事实上,决定我们一些问题和痛苦的原因,是我们会从经历中,去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并不是说,过去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对我们人格的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确实很大。
但关键的是,过去的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而是我们还拿过去的经历,给自己各种借口来达成某些目的。
比如说,一个朋友,因为一个社交事件处理的不和谐,而把自己整天整夜的关在房间里,表面看来他受到了某些刺激而出现的应激反应,一想到要出房门就会心悸发抖。
实则,他是先有了一个不想出门的目的,之后为了达成这个不出门的目的,给自己制造了心悸发抖,不安之类的身心情绪问题。
为什么他要制造这个目的呢?因为这并不好受。
其实,制造这个目的,也许他自己也没细致的推敲,他背后隐藏的意图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
如果他整天整夜把自己关在房里,那就算是比较特殊的事件,潜意识里知道,可以获得父母更多的在意和关注。
有时,我们就会特意去制造一些麻烦,来获得一些额外的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这也是阿德勒所说的“目的论”,出现问题总是归咎于过去的事件,而没有从过去脱离出来,重新看待当下,重新活出不一样的自我。
因某些事件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也是如此。
比如,因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落到自己衣服上,从而产生了对服务员的愤怒情绪事件。
这里面也有其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达成发脾气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情绪,然后,想通过愤怒来压制这个犯错的服务员。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自由控制愤怒和不愤怒的这个情绪,改用温和的处理方法,服务员同样会小心翼翼的道歉和帮助自己处理脏衣服的麻烦。
02 人人都可以获得自由,自由是不再寻求认可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有各种的不自由,人生处处受到各种羁绊和限制。人很多的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感觉处处没有自由。
比如,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讨厌的上司的嘴脸,受到父母的各种要求和限制等。
我们身处于这个世界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这个世界就是一张大网,只要有人出现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又无处不在。
所以,我们想要在这个世界中好好生存,好像就要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例如,父母的认可,上司,同事,朋友的认可等等。
但是,在获取他们这些人认可的同时,我们可能就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或者需要委屈自己的一些事情。
比如,父母要求我们填报指定的志愿,要求我们做这份工作。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自己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有其他更满意的职业方向,是不想听从父母的安排的。
但我们好像又想满足于父母的期待和认可,很多时候就妥协于父母的安排中了,一边享受于父母的各种安排,一边又在心里又不断的埋怨父母。
比如,面对父母的催婚,很多人可能也会经不住,从而妥协于跟一个不是那么喜欢的人走在一起,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也可能会失去很多自由。想要争取获得自由,那就做不到百分百的去获得各种人的喜欢和认可,包括父母,伴侣,朋友,同事等等。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只会受到各种限制,我们生而为人,真的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的。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出“课题分离”这一主张。就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比如,遇到父母催婚,让人相亲,但自己就是不喜欢这种安排方式,因为大部分是没有质量的社交相识形式,自己一定要保留自己的原则。
可以听几次父母的安排去验证一下看看,但如果几次都感觉没质量没效果,反而被拉低了能量,就要大胆拒绝父母的安排。
跟父母说明自己的原则以后,其他时间不用理会父母的催促,但可以不断跟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意愿,让父母知道自己不会轻易妥协。
我们自己还没遇到合适的人,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自己要学会好好处理和应对,不断学习成长。但父母没有缘由来替我们安排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听从他们的安排。
你想要马喝水,你只需要把马牵到河边就行了,你不用强制让马喝水,父母可以给建议意见,但不能强制要求子女要怎么样。
比如,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你也不需要强制让孩子去写作业,孩子不写作业是孩子的课题,但你可以引导孩子,有好好完成作业的习惯。
强迫式让孩子学习和引导式让孩子学习,这是不一样的,引导孩子学习成长,这是作为父母的课题,最好的方式是,父母首先能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所以,一件事情中,分清楚是谁的课题,是什么课题很重要,可以让我们学会更好的处理各种发生的问题,让自己获得更多做自己的自由。
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因为我们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人人都喜欢的。
想要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03 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享受每一个过程的当下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受到各种羁绊,不能无拘无束的行动做事,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没有好好的接纳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事情,做的各种事情并没有按自己意愿如期发展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可能会对此事耿耿于怀,对结果执著,生出焦虑烦恼。
如果一件事情你只做到了60分,你可能会自我安慰,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是能做到100分的,这个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心态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心态平衡。
以此相对的,自我接纳,如果你诚实的接受了这个60的结果,但在这个基础上,你会继续努力思考,我要如何做才能接近100分呢?
你会耐心的找自己的错误,寻求更好的解题方法,这就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先接受了自己的普通平凡,再让自己努力成长。因为普通平凡不代表“无能”。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过分于看重自己的那些高大上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的做事,忽略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很难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感的体验。
最好的做事方式,是享受过程,而非执著于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比如,想要写文章,想要通过输出分享的方式,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自己就不能太执著于我要获得多少的粉丝用户,我要赚到多少钱。
更合适的方式,是沉浸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文章方向,好好的思考怎么把每一篇文章写好,写的有价值。
这个是需要不断修炼内心的过程,稍微有些浮躁焦虑,可能文章就不能持续的写好了。
现在互联网上,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在“卷”,大家都在想着怎么靠互联网来赚到更多的钱,这就更需要考验自己做事的心态了。
采用书里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自己改变了,世界也就不是曾经的世界了。
所以,好好享受当下的每一个过程,不忧患于过去,也不焦虑于未来,好好享受做事的当下就很好。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值得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阅读,验证自己是不是成长了,有没有知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