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杞人忧天》一文的课后题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对训练孩子的思辨思维特别好。
孩子们对“杞人忧天”这一个则故事都有原始的认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真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重新解读这篇课文,还是以古文的形式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寓意,孩子对这则寓言本意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三,多角度解读文本,思维才能够真正活跃出来。
一、“度”的把握
凡事过犹不及。杞人过多担忧以致“废寝食”,简而言之吃不下睡不着,典型的自寻烦恼钻牛角尖,再甚些得抑郁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过度担忧伤身伤神,得不偿失。
举一个学游泳的例子。站在水边,总是担忧落水的种种危险,又怎能迈出第一步,实现学会游泳的终极目标呢。由此看来,为未知的事情或者不必要的事情担忧还会导致人们止步不前,失去尝试的勇气。那么这样一来,唯唯诺诺还谈何追求。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适当“忧天”正是我们所说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应该有点忧患意识才能全包思虑的周全,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长治久安。“家有余粮心不慌”凡事多思量一步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的应对突发事情,活得更加自在、自信!
同时,还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的把握上。“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太近了更容易闹矛盾,距离产生美,保持适当的交往空间,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本色特征。太远了关系就淡了,也就没有了友谊之说了。
二、如何才能把握好“度”
1、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如文中“杞人”再“晓之者”的开导之下理解了天地的构造,从而“舍然”。当心中有所忧虑的时候不妨寻师问友,查阅资料,接触疑惑,消除多忧。
2、保持自己的本色特征,不随波逐流。这点主要是针对人际关系来说,延伸课堂内容,借助课堂进行思想引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性是独特的标签。交一二个知心好友,采长补短,共同进步。
从一篇课文说开去,聊得有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