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付费已经变成一个市场行为,被大众所广泛接受时,知识分享也就会充斥着市场变现的目的。比如,“顺应受众”,“博人眼球”“带话题”等市场目的+“个人的知识盲区”客观事实,就形成了观点的主观性。
我们要如何相对客观地接收信息和评判观点,尤其是那些听上去很对,却很丧的言论,如拣择?
首先了解一个言论建立的逻辑:抛观点,给案例,求共鸣,最后总结强化。
掐头去尾,看中间:【给案例】
案例,就是在支撑观点里,偷梁换柱最好的地方。大部分案例的选择逻辑都是找大家经常接触到的,且客观存在的事件共情,然后给出一个类比,让你先看到两件事的相似点,但强调其中的不相同。这个【不相同】,就是支撑他观点的关键信息。
针对这个【不相同】我们如何去客观看待?
1.两个类比时间的关键对比点找出来,尤其是不相同的点。
2.假设他的结论成立,接着结合类比当中的【不相同】在自己的过往经历里找到事件去假证。如果能推翻他,那么他的结论就是不成立。
3.推翻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就是客观存在需要去拣择的点。
比如,正好昨天小伙伴们在讨论鹤老师分享的《无规则的竞技场》
他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有下限,没上限
支撑案例:学校考试,有标准,有分数线,有排名
类比案例:社会竞技,没标准,没分数线,有层级
但是差异点是:没标准,没分数线
结论强化:社会是无规则的竞技场,分数没有封顶一说,你跟塔尖的比,差距是看不到头
假设他的结论成立
从差一点和强化结论中筛选出关键词:没标准,比较
什么是比较?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从比较的客观解释来看,比较的形成就一定有标准。
与关键词里的“没标准”,就形成了悖论
再说反例:
在没有标准的对比下,塔尖上的1%,普通人也能比下去
比如:小伙伴们提到的袁隆平爷爷,在杂交领域的杰出贡献,当然是塔尖上的人。但是我们今天跟他比跳水呢?
再比如,前段时间我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个上海超市清洁阿姨,13年,灭蚊2万只,研究出一整套“蚊子兵书”,拿塔尖上任何一个人来比,他能有这样的灭蚊成绩?
所以,我们到底跟谁比?比什么?用什么标准来评判?这才是关键!
社会,没有规则,相对应的,也就不止一个塔尖。
任何人在任何领域都能找到一个可以向上的塔尖。
小结一下
观点接收时谨慎盲从,在看清观点,分析案例,运用反证方法,寻找客观事例来支撑,最终拣择观点的真伪。
同时,方法清楚了,我们还得常用,才能熟能生巧。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出自我,活出自己的道法,不人云亦云。
如果要看上面那个例子,可以去搜索《认知篇:无规则的竞技场》——鹤老师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