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胜于统计”是本章节主要讲述的概念,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实验例子予以说明。在受试者看到一则信息内容为:“巴黎的出租车分为蓝色和黑色两种,其中蓝色占85%黑色占比15%,在一个晚上发生了一辆出租车司机肇事逃逸事件,有目击者称看到是黑色出租车司机,警察对其证词进行了检测,有80%的概率是正确的。”下面请你对以上的问题给予回答,肇事逃逸的出租车是黑色还是蓝色?
对于这条信息,受试者们虽然已经看到了有关基础概率的陈述,但往往他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还是大多数因为有目击者的证词而选择目击者所看的事实。但如果把以上的信息更改一下,在数学角度上其实只是换了另外一个说法,其内容变更为:“蓝色出租车的事故率为85%,黑色出租车的事故率为15%,证人证词的信息都不改变。”
虽然信息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地改变,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但另外一组受试者在看到这条信息时,所做出的决定往往“参照”了基础概率。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因为蓝色出租车司机的事故率过高,容易把他们这个群体看成是“易发事故群体”这种刻板印象。他们更“喜欢”并且容易制造出事故,这在我们大脑里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
根据作者所讲述的实验,系统1在大多数的工作中,看到信息时,虽然会发觉存在基础概率,但往往它们更愿意去寻找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事实,并且喜欢选择相信这种因果关系。其实根据有关计算,正确的计算概率为41%。这与受试者所做出的选择有不少的偏离。但对于系统1的工作模式,它们善于在一些信息里,寻找到一个看似更合理的因果,而非根据精准地计算去得出结果。
你是一位具备正义感的人吗?如果当别人这样问你的时候,相信你会一口回答说:“当然啦!”但下面请你看一则作者讲到的一例实验,在15位受试者分别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假扮受试者,在房间里接受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假装发出抽搐,并且呼喊求救。你能想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吗?可能要大跌你的眼镜了,在15位是受试者听到求救声后,仅有4位立刻采取了行动。并且有6位受试者自始自终没有采取一点行动,实验的结果得出了,在人们认为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的求救声后,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感。
沿着这个实验,作者继续寻求,他们找来两组新的受试者,给他们播放了15位受试者中其中两位的采访视频,并且视频中的内容并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信息,给第一组受试者告知了实验的最终概率,第二组并没有告知他们刚才实验的概率,结果他们给出预测视频中两位受试者可能采取行动出手相救的概率是一致的。后来只有在明确告诉视频中两位受试者都没有出手相救时,受试者才会意识到,并且在接下来的预测中,得出相对准确的预测概率。
虽然在实验中提供了基础概率,但人们总会经意间忽略掉它,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一些“独特”后,比如一些看似正能量的人也没有出手相救后,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并且更多地调用系统2做出相对完美的决策。
系统1的工作经验更喜欢寻找因果,而忽略掉真正重要的概率,并且还在一些事情上感觉概率和自己(及周围熟悉的朋友无关)。除非能够产生值得重视的例子让我们意识到,不然的话,系统1会大概率继续忽略掉真正重要的因素,而选择相信一些因果来作为我们地判断。阅读过本章内容后,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很过很深刻地体会,那就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有老年人上车,这个时候因为自己有座,而会选择性地看一下四周,希望会有人比自己更早站起来让座。其实这一点不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讲述的情景吗?自己总觉着自己是一个可以随时做出正能量行为的人,但实际中当许多人和我一样看到有老年人上车时,我却不自知地退却了自己主动让座的热情,心想距离比我近的人肯定会比我更早做出让座行为的“小心思”来宽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