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需解决的问题及解法:
1、小组合作被组内个别优生“包办”,被边缘化的学生自信心不足
——如何让每一名学生的想法都被看见?
解决方法(调整小组讨论的策略):
独立思考 写下想法(四个角度)
→ 开展小组对话 相互表达 完善观点 凝练团队思考成果
→ 小组汇报 相互交流 补充 看到新视角
2、课堂上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积极,不断涌现新想法时:
如何均衡有限课堂时间与精彩学生思考之间的矛盾?
生成性的课堂,教师如何启发高阶思维的生成?
教师需在实践中寻找最优策略:
1)迭代任务与问题,让学生在更明确清晰的大问题展开讨论
2)优化课堂环节,做更精准的教学决策
3)更好地倾听,发掘更有意义的思考,抛出更有价值的新问题
3、小组活动有活动之形,却无有效对话之实
解决方法:
1)需制定更为明确的小组活动规则,保障小组对话的有效展开
什么是有效小组活动:所有人都参与、小组总结汇总、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
2)结合学生需求层次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好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需求层次”:权力、乐趣、归属感
案例:
第一层:满足学生对权力和乐趣的需求,通过给予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企业/产业进行分析的选择权,调动学生兴趣、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
再进一层: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需求,通过小组人数控制在2~4人的形式,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发言更易被重视、欣赏和需要。
4、有限课堂时间,找到学生活动与课堂容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1)整合活动任务,达成多维学习目标
调整教学策略的主次,以核心教学目标为主,如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则在材料提取、表述等方面适当降低难度,以贴合任务能力核心要求为主。
2)围绕真实学情,精准校对知识盲区
聚焦核心要点开展有层次的对话,在其它非重点或思维差异较大的则适当引导缩减活动时间。
3)限时课堂活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依据正确率采取不同教学策略)
4)整体把握进度,科学调节课堂容量
王博士”慢才会快“的教学心法指出,教师应在开始就帮助学生筑牢基础,将教学的计划拉长至整个学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与思考方法,学生自学能力获得强化,在课堂上学生获得都属于高投入的高层次思考,后续对整堂课知识的承载量就会自然增大,进而促进教学进度。
教师需明确:避免应试“套路”:二次作答的目的不是“使答案从错误变成正确”,而是看到其背后蕴含的思考。
课堂教学做到”三到“:
想到:想到学生,想到整个课堂设计
听到:听到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让所有人都听到
看到:看到学生,看到个体的具体精神形象,并让所有人都看到他
教师需帮助学生:
1、走出”听“的舒适区,在小组研讨与表达的学习模式中表达自己、实现成长
2、能表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更多地想到学生、看到学生、听到学生,以至于课上每名学生都开始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
3、善倾听、会总结,教师在课堂中需明确小组获得规则,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渐弱化口头强调规则的习惯,学生自觉聚焦小组活动,在讨论中能够聚焦分歧并阐述理由,进而提升活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