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超重似乎不再是一个新奇的话题,走在熙攘的大街上,“小胖墩”们随处可见,他们肉乎乎的小手一手抓着冰淇淋,一手握着巧克力,姿态憨厚可爱。
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都让人觉得小天使们真是可爱,总忍不住想上前去捏一捏,抱一抱,可一个冰淇淋吃完了,两个巧克力吃完了,慢着,这孩子会不会吃太多了。
周日闲来无事,把上次未看完的《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这本书收了个尾,人们总说压轴的都在最后,这本书也不例外,最后一部分详细的拆解了一番儿童饮食的心理学,读完仿似醍醐灌顶,原来因为这样小家伙们才会变成一个个小胖墩呀。
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每当饥饿时他们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饥饿感,一旦进食完成后,他们就会歪着小脑袋继续他们的美梦之旅了。如果孩子的每次哭闹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他就会相信自己的需求,合理的成长,他会认为饥饿是正常的身体感受也就不会产生食物会被突然剥夺的恐慌感,但是如果孩子的每次哭闹都得不到合理的回应,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感觉,掐灭自己的饥饿信号。
很多新手父母极度推崇按食定点喂养孩子,如果没到规定时间,哪怕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家长们还是会撑到规定时间再喂,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未产生饥饿感,不愿意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他们则会强行诱哄孩子吃下食物,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自己的饥饿感产生困惑,甚至对于食物产生抗拒心理。
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同事闲聊时的场景,同事抱怨她的女儿从不愿意吃哪怕一点点的猪肉,即便是切的很细的肉丝,只要她知道这是猪肉,那这道菜她肯定会置之一边,碰也不碰一下。有时为了跟孩子开玩笑,她会把猪肉丝混进牛肉丝里,看一看孩子是不是能区分出来,结果不出所料,如果不知道这是猪肉,孩子是能够吃下一点的。话音刚落,同桌的人都开始纷纷吐槽起自家的孩子,不吃豆类,不吃胡萝卜,不吃南瓜......千奇百怪,应有尽有。其它的孩子我不是很了解,但我和不吃猪肉的孩子有聊过关于吃的话题,孩子说:小时候我妈妈老喜欢逼我吃肉,一大团一大团的猪肉强行塞到我嘴里,现在每次看到猪肉,都会让我想到当年的画面,那种恶心感让我怎么也没办法咽下去。
作者在文中有谈到关于父母对于食物的理解是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很多父母会都零食当做奖励孩子的手段,他们会经常诱哄孩子,如果你今天好好做作业,明天就带你去吃肯德基。还有一些家长总会把零食放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担心孩子吃了过多零食后没有办法好好吃饭,可我们大人尚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何况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呢?
大人们总会说:不许吃零食,饭吃完了才能吃,或者是冰淇淋巧克力含糖太高,你已经体重超重了,再吃下去就会从小胖子变成大胖子了。因为这种观念的持续输入,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来吃饭时不愿意认真进食,稍微吃一点后就告诉自己的妈妈,妈妈,我吃饱了,我可以吃零食了吗?而那些长期不被允许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伙伴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零食时,总会特别的羡慕,有时在幼儿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家境优越的小朋友捡拾别人掉落在地上的饼干宵,冰淇淋包装袋来舔食。
那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作者这样说道:餐桌应该是孩子的主场,他有选择自己想要吃什么的权利,我们要信任他们,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吃豆腐,你可以试着准备豆腐的同时准备一些其它的蔬菜,记住不要一直监视你的孩子吃了多少,有没有吃你想要让他吃下去的豆腐,你会发现当孩子觉得豆腐不再是一个强迫进食的食物后,他反而愿意尝上一些。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我们,如果孩子很喜欢吃零食,你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把零食放到他们随处可取的地方。这点不难理解,就像我们也会在一段时间内疯狂的迷上一种食物,可真要让我们连续几天吃下去也会腻烦,孩子也是如此,当他知道这种食物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吃到后,进食的欲望就不再是那么强烈了。
不要一直给孩子灌输零食都是垃圾食品的概念,事实上,我们这些大人们也没法避免一点零食都不吃的,你可以告诉他们蔬菜蛋白质对我们身体有哪些益处,垃圾食品只是味道尝起来好一些的零食而已。
书上看来的知识终归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有时也会产生很多疑惑,比如当看到应当把零食放置于孩子随手可食的时候我是有一点质疑的,这样真的是对的吗?可当作者解释背后的逻辑时,我又觉得好像真的如此。
虽然现在国家放开三胎政策了,可父母们哪还敢多生呢?一个孩子已经让大家精疲力竭,教育孩子更是成为每日最关注话题之一,事物无绝对,如果大家有被孩子的超重困扰,书中的小方法不妨一试,或许孩子真的能通过这本书走向一个崭新的起点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