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375天(20220201)
(第46本邱爱萍《“六会”教学法》)
读第40页——80页,
读有所得:
1.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依托课程开发与研究,推动学校课堂与课程改革建设,切实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的课堂,体现尊重、自主、人文、个性的特质,优化师生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创设具有自主学习氛围的教学环境,重点探索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语、数、外等学科课堂内外的自治性学习。通过学生在能力上的达成度,体现课堂的生成。
3.根据学科课程标准,从“梳理知识体系,开展学情评估,分解知识内容,确立教学思路,进行问题设计的问题式导学”等方面开展教师备课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研究;针对关注教师的关键词“五善”(即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设疑提问、善于启发引导、善于组织互动、善于积极评价)在课堂中的有效合理运用,探索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如何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即如何通过教师的“五善”逐步实现学生的“六会”。
4.“六会”教学法研究体现“和谐课堂”的文化理念,即人与人关系平等和谐,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师生共同发展,携手并进的教学生态。
5.没有教师高品质的教,就没有学生高品质的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课堂教学形态。通过打造高品质课堂,形成一支有先进理念、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6.聚焦当前课堂状态,不难发现两个鲜明的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呈“放养式”的无序状态,学生可以随意交流、随意提问;二是学生被动学习,跟着教师的要求一步步走,学习过程处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和教育改革的初中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