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周岭《认知觉醒》第4章第一节《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周岭老师说,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信你自己可以轻易的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比如,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想着明后天的安排;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就担忧他人的关系;睡觉时身体不动,思绪就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种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做A想B”的行为模式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一、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回顾任何事情,我们的注意其实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是感受,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我们会在做这件事情时,全身心的感受这件事情,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当前事物相关事际上,所以跑就是跑,吃就是吃,睡就是睡。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后来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少,就开始身心分离。不过就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影响是数小事,真的严重的是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二、分心走神的原因和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什么,只要现实中稍不如意,我们就可以让失去上天入地瞬间逃离困境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比如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经常也是。天马行空,想自己的事情。
可惜“走神是一时爽”,后面我们就要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我们就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一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丰盈的片段组成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那的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我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分
心走神的背后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更更容易跳出舒适去直面困难。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高低可能预示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第一次相识时,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张名片,那他们各写一个词,描述自己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当然,我们也无需为自己的分心小生过于自责,因为分心走神本来就是我们天性之一,不仅是你,所有人都一样,这背后的原因跟我们大脑记忆机制有关系。论记忆能力,我们是比不上计算机。我们人类大脑使用的背景关联记忆方法,借助事情的背景线索来提示我们想要的特定内容,比如我们根据名字、声音、时间、场景,瞬间想起某人某事。提取信息要将数据库搜个遍,背景关联机的方法大大降低大脑耗能,然后净化是一个双刃剑。背景关联机的副作用是我们的眼光所听到、看到、看到、摸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起一些记忆内容。
因为因为感官受潜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三、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如果一个人从小养成全心投入的和进行倾斜专注习惯,那么他不仅收获智力上的智慧,也能收获情绪上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它就能与普通人形成巨大差距。毕竟,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如果我们早点知道这原理,并主动运用修正,或许命运的轨迹和生活这样就会有所不同。
不过现在知道也为时不晚,只要一招,就可以扭转局面: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细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细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升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我们要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更加平和,身体更加柔软,感知更加灵敏,细胞更加深入。这些习惯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改变他就相当于改变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力量不可小觑。
最后周岭老师还讲了关于老和尚的一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和尚:“你得到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法。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反思:我们要“让感受回归行动”,之前“做A想B”模式会影响我们,我报了很多个课程,但因为在高三,忙于备课出卷改卷,很多课都来不及听,以为自己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听课实际上很难做到,等到课程结束后又对自己很懊恼。我现在想着精简自己的课程,把卓越班课程的课和谷里第五季的阅读课听完,其他只能暂时放下。
最近公众号写作,后台粉丝增长比较多,不少让我继续整理。我想先整理10个人,做成一人十例的系列材料,但这样自己原创文章写得少,没办法没精力什么都做好,选择一个先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