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着新网师线上啃读会的学友们啃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哲学味太浓,像我这种没有一点哲学基础的人根本读不懂,看了几遍还是云里雾里,看来没有一点哲学底子,要理解文中的一些话语是难上加难啦!只能凭着自己粗浅的理解去读吧,能理解多少算多少,这种事情强求不来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吧,我相信,慢慢地接触多了会好一点。
要读懂雅斯贝尔斯写的文章,首先要来了解一下雅斯贝尔斯这个人。从百度上查阅得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他的名言,但在《什么是教育》里面并没有出现这句话。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文章的开篇就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现实处境是怎样的呢?老师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总是以老师的权威居高临下,以我为中心的本我思想必然会导致把学生看做抽象的学生,模糊了师生关系的边界。“青年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每一个人都是潜力股,只是发展得有快有慢,不管是问题学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其可塑性,他们内心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通过努力和自我教育,都能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
接下来讲了人有三重阻力,即“绝对的阻力、内在的可塑性、人的原初自我存在”,“绝对的阻力”我理解为人内心存在的那种潜意识,如人看到事物的第一反应,或对事物的原初认知。“内在的可塑性”是指每一个人的内心经过启发、唤醒而向外成长。“人的原初自我存在”这句暂时还理解不了,有待于接下来的继续啃读的过程中慢慢去体会。这三重阻力对应的教育方法分别是训练、教育与纪律、自由交流。雅氏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尽管在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是教育必须超越于此,上升到精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