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原句译文:
1.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我的感悟:
和谐不是和稀泥
当社会存在各式各样不一样的人和事,才会存在需要和谐的说法,也确实是因为存在不同,才会推动创造。虽然这里有子是以国家的角度来说,需要一定的法制来约束,但我觉得家庭也是一定的家规家法,并不能为了和谐而做和稀泥。
这个年代对礼节已经不重视了,觉得这是约束自己的礼仪法规。但其实我认为孔子的礼近似于现在说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边界!在萌姐的课里面第一次接触到孙子兵法的,“道时地将法”的时候,对“法”特别不解,其实反思一下,现在的法律法规所约束的行为,也正是保护我们的行为约束,“法”便是“礼”延伸出来的一种规则。所以,归根结底“礼”其实在保护我们,而非约束我们。
今天突然对“和为贵”有所感悟,就是看到爷爷生病之后,父辈之间的一些矛盾而有所感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早期一味追求和谐,说以和为贵,最后都是和稀泥地结束,那么真正需要协同团结的时候,依然是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会成为拖慢整个事情进程的原因。
所以,有时候关键的时刻还是需要有一个能够决策的人,而无论存在多少种声音,都必须要听决策者。并不是说不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做决策,因为不是每一次都有足够的时间商量,而且商量也不一定有更好的效果!
能够与他人没有思维冲突,和谐相处当然是极好,但是小小的家庭里面就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谐是需要一定的原则,礼法作为一个约束,建立有效的边界。而不是害怕冲突,一味为了和谐而做忍让退缩,和稀泥地蒙混过去,一旦真正遇到生死危难的关键时刻,再去寻求自我的边界,那就变得异常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