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 清明节前有感 :烧纸给谁祭祀?漫漫岁月长河下, 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一直在延续。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 都会有烧纸钱的传统。烧纸钱好似成为一种传统, 但其中的道理又无人说清。 都说:人死身消。 纸钱到底是“烧”给谁呢?人去世之后,真的能“收到”纸钱吗?如果没人“烧纸钱”又会怎么样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是迷信。大多都很现实! 01 烧掉的是世俗,渡的是真心 烧纸钱的主要目的, 通常都是为了:祭祀。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只要涉及到了祭祖、祭祀的环节, 都会“烧”东西。 “烧”就是一种仪式, 让整个过程更加庄重。为什么会通过“烧”的方式呢? 从儒释道三家来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个载体。有了载体,才能被俗世俗人看见。脱离了载体, 则能畅游到天地之间。所以,不管是烧纸, 还是烧掉其他的东西。烧掉的是世俗里我们看见的表象,留下的是存在天地之间的一份返璞归真。 02 烧掉的是挂碍,捎去的是牵挂 佛家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生如梦, 本是来也赤条条,去也空荡荡。世间的一切, 我们都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这一生,根本没有什么东西, 完完全全是属于我们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生命在寂灭后都会化为尘埃。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一切空空, 为什么还要有仪式呢?因为人并不是活一世, 任何事物只要来过就有痕迹。 即便是一花一木, 也会在大地上留下生机。更何况人还有传承与延续。 只要后者的延续还在, 前人就不会彻底消失。 这也是泱泱华夏数千年,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真相。因为有了传承,所以不会消散;因为有了牵绊,所以会一直存在。分别只是一种形式,它不是一种隔阂。只要心中还在牵挂, 那么终有一日还会相见! 03 祭的是前人,愿的是后人 时至今日, 祭祀的方式逐渐在革新。也越来越走向符合现代的文明。但无论形式怎么改变, 它的真谛都不会变。祭祀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一种警醒。 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日我们的生活, 是建立在前人的奠基之上。若无老祖宗的兢兢业业, 就没有我们当下的好日子。 有道是: 祖上往前数三代, 谁家还不是农民出身? 不管自己现在过得如何, 做人都不能忘本。将感恩之心记在心中, 常念老一辈的恩情。时常感恩,多种福田, 人生才会越来越好!
2025-03-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取官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