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认同原则指出,人们用来判断自己在某个环境下该相信什么、该怎么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看其他人在这个环境下相信什么、怎么做。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身上都存在强大的从众效应,而且这一效应适用于购物决定、慈善捐款、缓解恐惧等多种活动。社会认同原则可以用来使一个人顺从要求,只要告诉他其他很多人(人越多越好)都这么做了就行。因此,光是指出一样东西的受欢迎程度,就能提升它的受欢迎程度。
2、社会认同在三种情况下影响力最强。第一种是不确定感。如果人们不确定,掌握的情况模糊,他们就更有可能关注他人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例如,较之一目了然的紧急情况,倘若形式暧昧不明,这时旁观者是否出手帮忙的决定会受到其他旁观者行为的极大影响。
3、第二种与“人多”有关:人们更倾向于依据群体人数的多少选择追随目标。如果人们看到很多人在做某事,就往往愿意追随,因为该行为显得更正确或有效、更具可行性、社会接受程度更高。
4、第三种是相似性:我们更倾向于顺从与自己相似者的信念和行为,这种现象叫“同侪说服”。从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汇集的自杀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类人的行为对人们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统计数字显示:倘若其他陷入困境的人自杀的消息高度曝光,跟这个人相似的人也会决定走上绝路。有人对圭亚那琼斯镇的集体自杀事件做了分析,认为该组织的领导者琼斯利用了不确定感和相似性这两个因素来引诱当地绝大部分民众顺从地自杀。
5、许多沟通人士在社会认同方面犯下的一个弥天大错是:声讨一种不可取行为(酒后驾驶、青少年自杀等)的发生频率,希望借此组织它。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谴责声中(看看做这些事的这些人!)暗含着另一条削弱自己立场的信息:“看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件事。”因为社会认同原则的力量,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6、如果你由于观念、事业或产品尚未得到广泛支持而无法借助现有的社会认同,或许可以通过诚实地描述发展趋势(受众希望持续下去的趋势)的支持,借用将来社会认同的力量。
7、要想避免太过依赖不完善的社会认同,我的建议是:警惕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比如与自己类似的其他人在做什么,并意识到我们的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