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你尽力了,才有资格说自己运气不好》,这本书在平日里空闲的功夫,已然看了一周时间,小小的册子,却还没能结束。也不是说这项任务没有完成而觉得焦虑,只是觉得在阅读过程中的体悟和决定,到现在已经没记住一个。读到某些深有感触的句子,自以为该做出改变,可是改变有多久呢,自己都不记得了。但却是大致有数,书中讲的道理,想要实践的地方很多,可现在看来,似乎一件事情都没有落实。
可坦白说,自己又不像是处于舒适区,反而像始终被焦虑所包围。从过去的日记之中可见,每天都在挣扎,认为自己一天毫无价值,可是第二天改变很少,哪怕改变了,第三天或者不到一周后,又消磨度日。这种处境之中,一点也不觉得舒适,但就本质而言,仍旧停留在原地,没有挣扎出去的决心。然而每天的生活之中,少有让自己觉得踏实的行动,或者是锻炼(健身或跑步),或者是学习新的知识。因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智慧上,只要有积累和增长,都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一天之中这些有价值的活动又占很小的份额。那么其他的生活项目又主要是什么形式呢?曾经一度想要用一个时刻表,详细记录下自己一天做各种事情的耗时,就像玩游戏一样,有一个活动日志,将所有行为项目罗列出来。可是也都停留在想做的阶段,主要是嫌麻烦。那么也不说详细记录了,就现在简单回顾,一天的经历,游戏占多少时间,吃饭,走路,睡觉,以及漫无目的的浏览,或者是其他,一点也说不清楚,仿佛雾里看花一般,成了别人的生活。
然而除却有价值的时间,无价值的活动,便是在舒适区而不自知的体现。虽然说人不会始终做有价值的活动,但至少要创造出更多价值。这些价值在行动上,则是体现在身体,知识,等等关乎自身进步之上。要让自己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创造价值,自己在不断进步,这样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焦虑。然而这样的思考,始终存在于事后,却不能常伴于心。旁人的提醒缺乏那种震撼的呼喊,唯有时时刻刻都有这样的自我提醒,才能够让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过去有段时间,每天写日程规划,虽然麻烦,虽然当时觉得没什么用途,但是相较当前这种漫无目的,这样焦虑而不知所谓,始终要更踏实一些。形式主义不可取,但形式的存在是有其价值的,无论是早上起床的自我激励,还是干巴巴的时间规划,哪怕是落实文字的目标和梦想,以及名人名言,都能帮助我们警醒。
想要达到这种状态,不是立即实现的,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可在迈向成功的路上又没有什么路标?这就需要比照现在和过去,比照形式和事实。而能够让我们准确的得到结果的,全赖于记录,无论是日记,还是规划,总要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