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1 爱国 材料意蕴丰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首先第一句,“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个是现代文里面的,我将它定义为“无奈的沉默”。这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时的无奈,但是缄默并非一味退让,而是沉睡雄狮觉醒前的宁静。于是有了下一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将它定义为“破旧而立新”。正是因为中华民族遭受过苦难,所以才会在苦难中爆发,于缄默中蛰伏,抓住时机,勇敢歌唱。这才有了最后一句。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见证着中华民族乾乾日昌,我们当拥抱先贤,承递先人火炬,续写民族新辉煌。

全国一卷的题目,三则材料,如同三棱镜,折射出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既有老舍笔下艺人面对民族苦难时的沉默与挣扎,又有艾青诗中“嘶哑喉咙”的悲壮吟唱;既有穆旦“带血的手掌”的决绝拥抱,更有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这种多声部的交响,构成了关于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壮丽诗篇

1心为何翻腾,导致开不了口,里面蕴含着哪些情感?这是审题的切入点和立意点,非常关键和重要。在战争阴霾,时局动荡,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在传承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忧虑与无力感;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无法用艺术为孩子们带来慰藉的自责,交织成了多重复杂的情感,在翻腾中,折射出个体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联。

2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即便喉咙嘶哑也要为祖国歌唱。“鸟”是对个体生命的隐喻,“嘶哑的喉咙”象征着在苦难中坚持抗争的坚韧精神,“歌唱”则是对祖国炽热的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怒表达,展现出诗人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为祖国发声的坚定信念。

3穆旦《赞美》创作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 “带血的手”描绘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创伤与牺牲。“拥抱”是对民族命运最炽热的回应,象征着团结与希望。“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则宣告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手掌与民族的脉搏共振,鲜血与时代的土壤交融,展现出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伟大精神力量。

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家国情怀”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了在特殊抗战时期,面对深重苦难,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它们从老舍笔下的沉默与压抑,艾青诗句中的呐喊与坚持,穆旦诗歌里的悲壮与觉醒,共同构建出家国情怀在困境中、在抗争中、在觉醒中的丰富内涵,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与家国的关系,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如何践行家国情怀。


【精彩范文】

以心为弦,奏响家国之音

鼓书艺人喉头哽着未竟的旋律,是家国情怀的压抑;嘶哑的鸟喙衔住破碎的山河,是家国情怀的迸发;带血的手掌抚过觉醒的土地,是家国情怀的沸腾。三者恰如民族精神的三重变奏,而贯穿其中的家国情怀,既是奔涌的岩浆,也是不灭的星河。唯有以心为弦,方能在时代的琴键上,弹出穿越苦难、拥抱光明的强音。

家国情怀是苦难中淬炼的真金,藏着欲言又止的千钧之力。它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深植灵魂的痛感与眷恋。老舍笔下艺人“心里直翻腾”,是目睹山河破碎时的肝肠寸断,是想为孩子挡风遮雨却力不从心的锥心之痛。这份情感,藏在杜甫 “朱门酒肉臭” 的叹息里,藏在鲁迅 “救救孩子” 的呐喊里,藏在无数普通人面对国难时的沉默哽咽里。它如深埋的火种,看似沉寂,却在每一次心跳中积蓄着燎原的力量。

这份情怀是暗夜行路的火炬,能照亮民族前行的征途。为何它能穿越战火硝烟,成为不灭的灯塔?因它是绝境中不屈的脊梁,是迷茫时前行的路标。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唱的是对土地的眷恋,更是对抗绝望的勇气;穆旦以 “带血的手拥抱”,抱的是同胞的体温,更是对黎明的笃定。屈原 “上下而求索”,在流放中为家国叩问天地;陆游 “铁马冰河入梦来”,暮年仍系念中原故土;闻一多在枪口下慷慨陈词,用生命捍卫正义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如火炬刺破黑暗,让沉睡的民族在阵痛中睁开双眼。

践行这份情怀,当以行动为锤,锻造担当的铠甲。从沉默的共情到呐喊的觉醒,再到担当的实践,是情怀落地生根的唯一路径。穆旦奔赴缅北战场,用血肉之躯诠释“民族已经起来”;林则徐虎门销烟,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决心抗击外侮;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用鲜血浇灌变法的萌芽;抗疫前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坚守诠释 “人民至上”。他们或以笔为枪,或以剑卫国,或以大爱护生 —— 凡此种种,皆是将心底的滚烫化为脚下的坚实。

从鼓书艺人的哽咽到千万人的高歌,从沉默的火种到燎原的烈焰,家国情怀始终是民族的精神密码。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以心为弦,以行为锤,在时代的熔炉里,将这份情怀锻造成民族复兴的脊梁,让赤诚的家国之音,永远回荡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

 

心・声・行:共渡国殇

鼓书艺人喉头的滚烫,是民族苦难灼出的共情;艾青笔下嘶哑的歌喉,是绝境中不灭的热爱;穆旦诗中带血的手掌,是同赴国难的坚强。三幅图景,勾勒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生存密码:以心藏热爱,以声显坚强,以行共渡难关。唯有三者同频,方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不倒的精神长城。

心藏星火,是民族苦难中的共情与热爱。这颗在苦难中翻腾的心,不是个人的悲戚,而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的民族共情。老舍笔下的艺人 “心里直翻腾”,是见孩童蒙难而痛彻心扉,是对民族未来的炽热牵挂 —— 这份爱,是杜甫 “朱门酒肉臭” 的悲天悯人,是鲁迅 “救救孩子” 的痛切呼号,是张桂梅扎根山区四十载的执着坚守。它如暗夜里的星火,看似微弱,却能在民族苦难中传递温暖,让散落的个体凝成休戚与共的整体。

声作号角,是民族苦难前的坚强与呐喊。为何要在绝境中发出嘶哑的声?因为沉默是苦难的帮凶,呐喊才是坚强的勋章。艾青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不是不知疲惫,而是明知前路艰险,也要为民族存续发出强音。这声音,是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孤绝,是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 的执念,是闻一多 “正义是杀不完的” 的刚烈。它如冲锋的号角,哪怕声嘶力竭,也要刺破绝望的阴霾,让坚强的信念在千万人心中生根。

行筑桥梁,是民族苦难中的担当与共渡。如何将热爱与呐喊化为力量?唯有伸出坚实的手,在苦难中并肩前行。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不是姿态的表演,而是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担当。这行动,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决绝,是谭嗣同 “甘为变法流血” 的勇毅,是抗战时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冲锋,是抗疫中白衣执甲的逆行。它如跨江的桥梁,哪怕布满血痕,也要承载起民族的希望,让共渡难关的誓言落地生根。

从心的共情到声的呐喊,从声的呐喊到行的共赴,正是中华民族穿越苦难的密码:没有对民族的深爱,呐喊便失了温度;没有直面苦难的坚强,行动便失了锐气;没有并肩前行的担当,热爱与呐喊都成了空谈。今日之中国,虽远离战火,却仍有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愿我们以滚烫之心藏热爱,以嘶哑之喉显坚强,以坚实之手共担当 —— 如此,方能让民族的脊梁永远挺直,让复兴的征途一往无前。  

承沉默之声,续时代之歌

老舍笔下艺人喉头的哽咽,是民族苦难中沉默的共情;艾青诗里鸟儿嘶哑的歌唱,是绝境中不屈的呐喊;穆旦笔下带血的手掌,是觉醒后坚定的行动。三则文字勾勒出民族危难时,从心的震颤到喉的呐喊,再到手的担当的精神轨迹。今日之我们,当继承这份精神脉络,以共情为基、以呐喊为锋、以行动为刃,在时代考卷上书写新的答案。

沉默的共情是精神火种,点燃担当的初心

那“心里直翻腾” 的沉默,从不是怯懦的退缩,而是情感在胸腔里奔涌的滚烫。它是鼓书艺人面对苦难孩童时,欲言又止的心疼,是对民族命运最深沉的共情 —— 这份沉默,是精神的原乡,是所有担当的起点。杜甫见 “路有冻死骨” 而叹 “大庇天下寒士”,是茅屋被吹破后的共情;鲁迅为 “阿 Q”“祥林嫂” 落笔,是洞悉国民性后的震颤;张桂梅扎根大山四十载,是目睹女孩失学后的觉醒。这份藏在沉默里的爱,如深埋地下的火种,看似沉寂,却能在时代需要时,燃起燎原的担当。

嘶哑的呐喊是破晓号角,凝聚前行的力量

为何要让喉咙冲破沉默?因为共情若只困于心底,终将沦为无声的叹息。艾青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明知声嘶力竭,也要让苦难被听见 —— 这呐喊,是打破沉寂的惊雷,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屈原被流放而赋《离骚》,以 “虽九死其犹未悔” 喊出对家国的赤诚;陆游临终嘱 “家祭无忘告乃翁”,以遗言喊出对中原的执念;闻一多在枪口下作《最后一次演讲》,以生命喊出对正义的渴求。这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如破晓的号角,能让个体的共情连成群体的觉醒,让散落的微光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

带血的行动是拓荒犁铧,耕耘时代的答卷

如何让呐喊不沦为空谈?唯有伸出坚实的手,把热血与赤诚种进现实的土壤。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是明知会受伤,也要拉同胞共赴光明的担当 —— 这行动,是精神的归宿,是对时代最有力的回应。林则徐虎门销烟,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决绝击碎鸦片迷雾;谭嗣同 “横刀向天笑”,以鲜血为变法铺路;抗疫前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以勒痕累累的手托住生命之重;航天人埋首戈壁,以布满老茧的手托举 “嫦娥”“天问” 飞向深空。这双或带血、或粗糙的手,如拓荒的犁铧,在时代的田野上深耕,让呐喊的种子结出改变的果实。

从沉默的共情到嘶哑的呐喊,从呐喊到带血的行动,这是中华民族穿越苦难的密码,更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良方。今天的我们,虽不必面对战火,却有乡村振兴的硬仗要打,有科技突围的难关要闯,有文化传承的责任要扛。愿我们都能葆有那份“心里直翻腾” 的赤诚,敢于发出时代需要的声音,更勇于用双手托举明天的太阳。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份爱,终将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民族的歌声在新时代愈发嘹亮。                     

 

问苍茫大地

"大地茫茫,河水流淌,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海子这样吟咏。当我问这片大地,谁主沉浮,我听见古老又年轻的回音:

沉默后歌唱的人,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

沉默是《鼓书艺人》里方宝庆的“开不了口".所面对的带病容的小孩儿,不过是民族危难的缩影。于是,我"心里直翻腾",我感到有话要说,却无从出口,我感到不明的情感在我心中流动.那是觉醒,是悲悯,是不可言说、难以形状的爱国.此刻,我成为鲁迅所言的"豫言者"而先觉。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后我歌唱.

歌唱是艾青所言"嘶哑的喉咙《赞美》里“带血的手".歌唱的意义首先是"唤醒”同盟,破除“我没有说话"的苟且心理,而深知"今日我若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摇旗呐喊";其次是“改变"现状,正如五四青年振臂高呼巴黎和约上便不见中国的名字.

从沉默到歌唱,本质上是从认知到行动的上升过程.于个人而言,个体由此完成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于社会而言,群体由此实现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泅渡历史,文明也正是在从沉默到歌唱、从认知到行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双螺旋中交织着、往返着上升的.

歌唱发声的功用昭然,但沉默无声的内涵却在今日有着窄化的风险。其原因有二:“科技颠覆”与“功绩主义"。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断言在这个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个人化的时代变为现实.新技术新媒介的及时性重塑了我们的认知方式,短视频平台的感官刺激进步促进了深度思考的缺位.发声程序的简化反而让我们放弃了“悬置”跳过了"沉默",众声芜杂,我们若弃置了深潜,舍弃了共情,又该拿什么支持行动呢?此时对效率、功绩的追求不过缘木求鱼,但求不起副作用,罢了.

因此,我,我们,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应当有所发觉,有所思考,有所呐喊,有所作为.这是我的崛起之路,也是你的崛起之路,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中华大地的崛起之路.

"脱嵌后"的原子化个人,也因此获得了与家国天下融合、互动的机会。在民族、社群的宏大叙事中,微小个体的声音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中华儿女得以在“沉默""歌唱"中聆听民族的心跳,与之共振,与之同起,与之齐赞美,与之相拥.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想,这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