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仪式是认识论的转换。我们约定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一个人、一件事。
2.仪式有时会让人觉得“名不符实”,但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先通过仪式定义出新的稳态,才能打破原有的稳态,在事实上推进改变。
3.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仪式,更好地推动改变发生。
这周讲到了人的认知能力、自我概念、对道德的理解,所有这些能力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且呈现出一种阶梯式的演化。几岁的孩子对世界有一套认知,十几岁之后就变成了另外一套认知。
但是回到我们的日常经验当中,这种变化常常让我们感到惊奇,因为每天我们都跟昨天差不多,那么究竟是在哪一天,我们就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呢?
这就是俗话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和数学上有很多讨论。一个著名的悖论叫“堆垛悖论”,说:一粒稻谷,不能称之为一个谷堆。如果再加一粒呢?也不能。再多放一粒,还是不能。
每一次增加都微不足道,很难想象原来不构成谷堆的若干稻谷,就因为多出一粒,就突然成为一堆。可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加到多少粒稻谷,似乎都无法变成“谷堆”。,
假如你对这个悖论有兴趣,可以去了解哲学和数学上的解决方案。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种简单粗暴但好用的方法,叫作“人为划分一个界限”。
你看,一个人满了 18 岁,法律就认定他是一个成年人,开始享受成年人的一切权利,同时也承担成年人的义务。可是你说,一个刚满 18 岁的人,跟他 17 岁零 364 天相比,有什么本质差别呢?并没有。唯一的差别在于,法律给他划分了一条界限:“昨天不算,今天就算。”这就好像人为定义:10000 颗谷粒不是谷堆,但 10001 颗就是。
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不讲道理嘛。但我告诉你,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定义,我们还要通过一些具有仪式感的动作,把这些转换节点浓墨重彩地标记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仪式对于成长的影响。
认识论转换的约定
首先,仪式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个认识论转换的约定。不管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有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共同约定,在一个仪式前后,要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对象。
你可能还记得,上个模块我们讲稳态,说人的认识本身是一个主动稳定的调节过程。我们的自我认同是稳定的,看待事物的图式是稳定的,所以每天见面的朋友,往往不觉得对方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哪怕事实上他有一些改变,我们也会倾向忽略那些变化,维持原来的认识。
所以,我们需要人为地约定一个界限,说:到了一个时间,不管这个人有没有“实质上”的变化,我们就规定他跟以前不一样了。这种转变不只体现在心理层面,也要反映在客观的行动上。一个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可能不用直接承担代价,可是一旦我们把他看成一个成年人,对不起,犯错的代价就严重了。
当一个人接收到信号说,“别人都开始用新的规则跟我打交道”,那么他同时接收到的,就是一个改变的信号。
我们想象一个小婴儿,出门总让父母抱着走,他每一天都可以延续前一天的习惯。那么就算他已经具有了行走的能力,父母把他放在地上,请他自己走,他也会大哭大闹,直到父母重新抱上他为止。他觉得我还是个小宝宝,当然需要被抱着啦。那么被抱着的稳态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什么时候他会有自己走路的意识呢?就是某一天他再哭着让父母抱的时候,父母硬着心肠往前走,同时宣布:我不抱。他短暂地哭闹之后,就跟上去了。这一刻,他“突然”显现出一个更高阶段的行为方式。
不是因为孩子在生理上或者能力上有了突变,只是父母用行为建立了新的规则。孩子就会意识到:无论我多么渴望继续受到照顾,别人已经不再把我当小宝宝来照顾了。这时候,改变才会发生。
用仪式定义新的稳态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刚刚说的,跟我们通常认为的改变顺序有一点区别。我们过去认为:改变是“实至名归”,重要的是在事实上完成改变。至于改变认识、态度,通过一个仪式加以渲染,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形式感。
这是一种误解。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改变的顺序,往往是我们先通过仪式定义出新的稳态,才能打破原有的稳态,在事实上推进改变。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听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理解了。
想象一下,你刚进入一家公司,在实习期的时候,一个任务完成不了,你可能会想:很正常,我还是一个新手,没有经验。那么一有重要的任务你就会请那些正式员工帮助。但是几个月之后,你转正了。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你其实并不“真的”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经过了一个转正仪式,你只是获得了一个正式员工的“名分”,被其他人“看成”了一个有能力的员工。这时候,你就会被分配一些重要任务,并且没人再有义务帮助你,你甚至还要指导其他新人。这时候,你就不能心安理得地躲在“新手”的身份背后了,哪怕打肿脸充胖子,你也必须担起责任。
你看,“转正”这个仪式,就让人勉为其难地进入了一个新的稳态:一个以你“独当一面”为前提的工作关系模型。虽然一开始,你感觉并不能胜任,但你知道这是你的责任,你再没有其他人可以依赖,这个认知就会催生出不一样的行动力。你就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事,同时积累经验,培养信心。这就是前面讲过的自证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你在新的稳态上找到了平衡,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你被定义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员工,在事实上提高了你工作的能力。
这就是仪式的功能。当我们把几粒稻谷叫做一个谷堆,稻谷不可能真的变多。但当我们把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叫作成年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真的越来越像一个成年人。用仪式去定义改变,这件事本身就在催化改变。如果你和别人都相信改变会在这时候发生,那么改变就会发生。
生活中,当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岗位、升职或者获得一个更大的荣誉时,我们常常有一种担心,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德不配位”。但我要提醒你,这可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开始,你会有很多自我怀疑,怕对不起别人的期待。但是别怕,要知道每个人刚迈上一个新台阶时,都会有这种体验。
所谓“没准备好”,不是因为我们真的缺乏能力,只是从已经适应的稳态切换到一个新的状态时,一定会有不适应。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的过程。但如果因为自己的担心,就迟迟地停留在熟悉的稳态,就会让改变的过程无限期往后延迟。
这就是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像成人礼、婚礼,仪式越隆重,我们投入得越多,它的含义就越郑重。它代表着在不断的量变之后,从这一天开始,这个人、这段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用仪式标记质变,质变就成为了事实。
用仪式推动改变
明白了仪式背后的原理,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更好地推动改变发生。当我们想要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分配新的权利责任时,都可以通过仪式来完成。
我咨询过一个家庭,孩子高考失利,错过了好大学,孩子非常悔恨,父母也无法面对,无论如何都振作不起来。
怎么办呢?我看到,他们心中一直一个幻想:父母幻想孩子是一个学霸,孩子幻想自己永远都能让父母满意。虽然在事实上,幻想已经破灭了,但他们还没有接受。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失去一个人,心里有时并不能真的相信,我们就会点上蜡烛,用纸船放到河里,看着烛光顺流而下,通过这个仪式,才能接受对方真的已经离开。
我就请他们在家里做了一个告别的仪式,来告别他们心中的幻想。我请他们把各种幻想写在氦气球上,比如“我有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我可以实现父母的希望”,然后他们选了一个日子,一起去郊外把这些气球放飞。
虽然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但他们看着这些幻想一个个从手中挣脱,越飞越高,再也找不回来的时候,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从那一天之后,这家人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不再沉浸在对高考失利的悔恨当中,而是回到现实的人生,去思考:现在的学校有哪些机会?孩子的未来该还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
看上去很神奇,好像他们一夜之间就有了面对现实的决心。其实,所有现实问题他们之前也在暗暗考虑,但必须通过一个仪式,才会意识到,他们已经正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生活中有很多看上去“小题大做”的仪式。今天谈一桩合作,我们要拟合同、签名、盖章,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你在微信的聊天记录也可以作为证据,为什么非要写成一张纸?很显然,纸质合同让每一方都更确定了,这件事非做不可,并且一定会获得其他各方的配合,这样,我们启动起来才会更坚定。
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仪式,父母跟孩子做了约定,可以找张海报纸,把约定写下来,每个人签名按手印,挂在墙上,这会比口头上说说更有效果。
好,我们来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
改变,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水到渠成。很多时候,它都在踟蹰不前。
我们虽然有变化的动力,又不敢贸然离开原来的稳态。这时候,仪式就是最好的催化剂。欢迎的仪式、成长的仪式、任职的仪式、和解的仪式......都可以用在生活中。通过一种郑重的形式感,为每个人划出新的界限。
我们一旦认识上做出了区分,实质的改变就会随之涌现出来。
你最想推动的改变是什么?今天送你个小礼物,主编和我设计了一张海报,你可以用它来和自己、和身边的人做个约定,作为一个推动改变的小仪式。你可以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床头。
下一周,我们继续讨论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