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月考我没有监考任务,那天刚好是考数学,所以我见到数学试卷是在下午进考场之后。
和我一同监考的是旭辉,他拿着已经做过了的数学试卷。
中午就听亚乐说:这张数学试卷真难啊,做到十四题就不会做,就跳过做容易的,结果18题又不会做。直做得瞌睡打盹。”
14题有那么难吗?
我拿着试卷,先看比14题难的15题。
“这个不是太难,14题毫无思路。”旭辉提醒我。
然后我还没有看好题,他开始说他的想法困惑。
易知OD⊥AC,所以点D在以OA为直径的圆上。
可问题是点B为动点,咋办?
这个问题和平时的线段最值有点不同,首先题目说明A定B、C动,按常规,只要找到所求线段一个端点(动点)所在的圆,然后“一箭穿心”就可解决问题。
麻烦的是B此时是动点,怎么解决?也想到了“见中点,构造中位线”,但该让点B成为谁的中点,这是关键。
我做题有个制约性因素。如果我从容去做,也许比较容易找到思路,但是,一有外界的干扰,就打乱了我的节奏,往往是无疾而终。
学生在考试英语的听力,我不想让我们的讨论成为学生的干扰因素,所以思路卡在了那里,似乎呼之欲出,却又众里寻他千百度,遍寻不着,毫无头绪。
答案已经发在了群里,我放弃了挣扎,缴枪投降。
答案是这样的
“见中点,构造中位线”。
由45度的圆周角想到90度的圆心角,于是BC成为定值。根据相对运动,相当于B、C不动,点A动。所以延长CB到F,使B为CF的中点。转化为求FA的最大值,而OF为定值,所以根据三边关系定理即可求解。
拨云见日!定和动本就是相对的,转换一下,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看来还是我的思路太呆板了,缺乏灵活性。
今天早上,还在想:按照做题的套路,遇上中点,除了构造中位线,往往也可以直接用“一箭穿心”来解决,一定是有哪里我还没有想明白。
不行,我一定要一探究竟。
打开电脑,借助几何画板,做了个图,这次我把B、C做定点,A作动点,追踪点D的轨迹。发现这个圆不是我之前认为的圆。
那么,圆心是谁呢?
略一思索,豁然开朗。噢,原来如此!还是受题目的影响,被题目中的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了。
只想着点A,忽略了点C。换个角度,把B、C作定点,点D就应该在以OC为直径的圆上,这样,就符合了一定一动最值问题。
“一箭穿心”立即搞定!
想通了思路,一秒搞定,一剑封喉。想不通,山重水复无路可走。
回过头再想构造中点法,也很简单,比标准答案更简洁明了。
不辨不明!果然是真理。
再次印证:一条线段的最值问题,模型就是“一定一动”,要么是“点线”——垂线段最短,要么是“点圆”——一箭穿心。
学习数学,必须有“转化思想”。“动”与“定”是相对的,“动”可以化“定”,“定”可以化“动”,根据需要,随时转化,即能为所欲为,进而扭转乾坤,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