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指出处理学生问题有两种思路:(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你是属于哪一种?看完王老师的解析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
学生为本,问题为线
感谢这几年来不断地学习,让我的思想,以及处理问题的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开始处理学生问题我的确是按照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这样的思路进行的。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我便直接点名批评,严重者下课后再进行罚写词语之类的惩罚。
而现在,处理学生问题我大致是按第一种思路进行,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
比如一年级的很多学生,每天来学把自己的水杯要么放在自己的书桌上,要么就随随便便放在后面的长书柜上。这样一来,放在书桌上的水杯,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被撞倒,尤其是在上课时间,学生好不容易注意力集中听课了,水杯落地“咚”的一声响,全班孩子的眼神都会跑到这个杯子上,等把杯子事件处理完之后,还得再次重新组织教学。
放在教室后面的水杯,东一个,西一个,乱七八糟,严重破坏了教室的环境美。
我知道遇到此类问题光批评学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怎么办呢?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于是,我就针对着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为:让水杯归位。
大致的流程如下:
一,指出现象,引出问题。
指出班里地方放得不对的杯子(书桌上的,或者在教室后面摆放随便的),让学生说说这样摆放好不好,为什么?
二,示范讲解,规范摆放。
1.我们在教室里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其实水杯在教室里也有它们摆放的位置,想知道它们的正确摆法吗?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来到学校,走进教室,要先把水杯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柜上。男生的放在蓝色书柜上,女生的放在粉色书柜上。并且,放的时候一定要挨着教室的后墙,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摆放。
瞧,像老师这样摆放,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舒服?
三,学生练习,巩固技能。
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杯子,在教室中间排好队,学生依次把水杯放在指定的位置。
四,阳性强化,养成习惯。
刚刚大家的做法都很对,都把自己的水杯进行了正确地归位,老师对你们提出表扬。希望以后我们天天都能这样做,养成正确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这样的主题班会,没有批评学生,而是以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为出发点。学生成长了,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里的学生老是在课间磕磕碰碰,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连观察了好几天,发现孩子们课间磕碰的原因是他们在玩不文明游戏:你跑我追他撵,有时候是一群人在墙角挤来挤去。这样的玩耍太危险了!
除去杂草的办法是给地里种上庄稼,让孩子们告别危险玩耍的办法是教给他们如何进行文明游戏。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取了几项体育活动和游戏作为我们班的课间活动项目,如扔沙包,跳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最初每次下课,我都会带着学生们来到操场教他们活动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以及玩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让他们知道怎么玩,陪他们一起玩,让它们沉浸在文明游戏的快乐氛围里。
就这样,把文明游戏植入到学生的课间活动,学生的活动有秩序了,安全得到了保障,磕磕碰碰的现象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看完王老师的解析后,我获得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问题为主线,怀着研究问题的心态,以学生真实的成长为目的,避免所谓的“认错教育”“无研究教育”。
2.书中最触动你的案例是哪一个,请说出原因。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案例40《五年级的孩子就想辍学》。因为类似这种案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们学校的丽丽同学,三年级的时候还是品学兼优,在学校举行的经典朗诵活动中,她是领诵,我一睹她的风采,并且在活动结束后专门找到她,问了她的姓名,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在升入四年级的时候突然就不来学校了。她的妈妈及时把情况反映给学校,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亲自到丽丽的家做思想工作,丽丽妈妈还两次带着她来学校找到我,给她心理辅导。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一个月后,丽丽妈妈给她办理了休学手续。
在看完了这个案例后,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解决学生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病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即王老师说的,要先问“为什么”,然后再问“怎么办”;首先需要的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
在王老师的点评中,给出了“问题生”治疗的一般思路和程序。对照王老师的思路和程序,联系丽丽当时不想上学的情景,我们尽管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相比王老师的版本,我们做的还不够细致,给家长的建议也没有王老师给出的周全,科学。
在案例中,小桥流水老师的一句话再次警醒我,她说“原来她并不是真不想读书,而是心烦”。詹大年老师在接触了几百个辍学孩子后,也得出了结论: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真正的不想上学,在不想上学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是的,既然这样,我们搞清楚孩子辍学背后的原因就非常重要了。
除此,在本案例中,我还学到了解决学生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行动研究法”:根据新掌握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这也是“质”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3.读完这本书,你认为教育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教育的智慧从阅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不断地反思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