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把课改作为方法》【打捞课改的声音】
《课改中的对立、惰性与经验茧房》
课改总是伴随着问题而生的,课改越是深入,越可能遇到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课改的价值所在就是不断穿越问题的丛林,然后让问题成为通往理想教育的奠基石。在带来挑战的同时,问题也能成为资源、成为机会,其核心原因就是在课改人的视野里,反思从未缺席。
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反思就像疗救课改肌体的“祛毒散”,可以让课改减少功利、矫正目标、及时纠偏。但是,在整个课改语境里,微观层面反思多,更高站位反思少;指向外部的归因多,指向自我的归因少。
课改中潜藏的风险和需要警惕的问题:一是课改中的“二元对立”现象。二是课改中的“惰性思维”。三是陷入“经验茧房”的危险。
当我们强调课堂需要建模的时候,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当我们强调“合作学习”的时候,并不是要忽略“独学”;当我们强调让课堂“动起来”的时候,并没有排斥“安静的学习”;当我们强调学生“表达”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倾听”;当我们强调大单元教学时,对过去的单篇教学同样并不排斥……
教学要从“中心论”走向“关系论”。“关系论”让教学超越了二元对立,走向了教学相生。课改要从二元对立走向“第三种选择”,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逻辑,寻找课程与教学的协同,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和解。
“惰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就是“拿来主义”,寻找捷径,缺少创造。总有人试图在名校那里获取课改“秘籍”或“解药”,总有人对成功经验过于迷信,甚至盲从大于理性,缺乏足够的辨析力。
课改很难有“最优解”,需要回到寻求“基本解”的层面,放下一事就灵的投机心理和功利心态。
通往课改深处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除非我们互为捷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对他者的尊重和学习。课改生态里,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是一种共生关系。课改领域的每一个流派、每一所名校都应该摒弃“门户之见”,从彼此割裂走向联合,从“丛林主义”走向“森林主义”;对于每一名课改追随者而言,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反思可以窥见自己的“小”,也可以洞见课改之“大”。反思有多深,课改就能走多远。课改已经进入第三个10年,尽管问题与矛盾依然交织叠加,但是只要课改视野里不缺少反思,课改就会不断打破僵局和怪圈,迎来可期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