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很重要——尽管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细节,但作为整个教育环节中一个关键点,教授学习的方法不容小觑,应优先于知识的传授。
借力打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别人的成功总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懂得取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台电脑的配置如何,内存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大脑的记忆能力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与电脑不同的是,我们的大脑是可以通过锻炼升级的。
今天继续分享记忆的方法——配对联想法
《记忆魔法师:学习考试实用记忆宝典》,袁文魁。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熟悉《笠翁对韵》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耳熟能详,这里面的信息都是成对出现的。在我们要记忆的信息里,也有很多是成对的,比如面孔与名字、单词与意思、作家与作品、商品与价格等。在考核时提供其中一项,需要回忆出另外一项。
死记硬背成对信息容易遗忘,还会张冠李戴,就好像两个陌生人要彼此熟识,需要更多的时间建立信任感,而如果有熟人介绍,则能够比较快就彼此交心。在记忆里,“联想”就相当于熟人,负责牵线搭桥,将记忆加固。
塞巴斯蒂安·莱特纳在《学习这回事》里提出:“当两个联想物件在半秒内交替出现时,大脑会对两个智力反应结果间、信息和动作间、刺激和反应间、问与答间的关系,以最快最好的方式将这两个联想物件联结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联想’。”
当然,这里指的是“无意识联想”,是大脑进行的自动化操作,但如果两个信息之间缺乏联系,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技巧来联想。我从形象信息、抽象信息、图文信息三个方面来举例讲解方法,并且分享在学习生活中应用的案例。
一、形象信息配对联想
记忆魔法师常用的形象信息配对联想的方法有四种:
(一)主动出击法
在脑海中分别呈现出两个形象,让其中一个主动对另一个发生动作,使它们彼此接触并且产生一定的影响,记忆大师在记忆数字时,此种方式用得最多。
比如“扫帚”和“菜刀”,可以想象扫帚把菜刀当垃圾扫进了垃圾堆里,或者想象用菜刀将扫帚砍成了两半。又比如“手枪”和“油漆”,想象手枪打中了油漆桶,里面的油漆四处飞溅,或者想象用油漆刷子把手枪刷成了绿色。
有时候适当加一些反常效果,记忆可能会更深刻。比如“锤子”和“玻璃杯”,用锤子砸玻璃杯,结果玻璃杯纹丝不动,而锤子却碎成粉末。这是一个药品的创意广告,暗示装过这个药的玻璃杯可以百病不侵。
(二)另显神通法
除了运用形象自身的动作,还可以借用类似物品的特征动作,进行夸张的联想,我称之为“另显神通法”。比如“扫帚”可以当成高尔夫球杆,把菜刀打飞出去;把“扫帚”当成苍蝇拍,拍到菜刀上面,菜刀“啪”地裂成了两半。
(三)媒婆牵线法
又称“中介法”,通过一个中间事物将二者建立联想。“扫帚”和“菜刀”之间,我想到了三种联想方式:
(1)由菜刀想到了“菜”,把菜作为中介,用菜刀切菜产生了垃圾,用扫帚将垃圾打扫干净。
(2)由“扫帚”的材料想到“竹子”,用菜刀砍了很多竹子做成扫帚。
(3)由“扫帚”想到了哈利·波特,想象哈利·波特骑在扫帚上面,手里拿着一把菜刀在打魁地奇比赛。
(四)双剑合璧法
就是将两个物品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东西。比如铅笔加橡皮就变成了带橡皮的铅笔,汽车加船就变成了水陆两用的气垫船。有时候,可能是其中一个东西替代了另一个东西的局部,比如橘子和汽车,想象一下橘子变成了汽车的四个轮子。
我们在平常训练时,可以先以一种方式为主,逐步适应这四种不同的方式。我使用主动出击法的频率最高,但也会根据情况灵活使用其他方式。上一章我们熟悉了数字编码,可以随时随地拿出两个编码来进行这样的配对练习。
二、抽象信息配对联想
形象信息的配对联想相对简单,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接受的是抽象信息,最多的是文字信息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抽象文字信息之间的配对有三种方式:
(一)关键字组合法
当我们对于两个信息都比较熟悉时,可以各自挑选出一个字或多个字,组合起来正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或句子。比如“智利”的首都是“圣地亚哥”,可以挑选“智”和“圣”,组合起来谐音想到“圣旨”;“文莱”的首都是“斯里巴加湾市”,可以挑选“文”和“斯”,组合起来就是“斯文”。这个熟词就是一个“配对环”,将两个信息联结在一起。
(二)先转再配法
先将抽象文字通过上一章的魔法咒语“鞋子拆观众”(谐音联想、增减倒字、拆合联想、相关联想、综合联想这五种转化方式可以分别提取关键字“谐、字、拆、关、综”,谐音成一句有意义的记忆魔法咒语:“鞋子拆观众”),分别转化为形象信息,再进行配对联想。比如“适应”和“分析”,“适应”谐音想到“石英”,“分析”相关想到“显微镜”,想象用显微镜在观察分析石英的组成成分。
一些特别熟悉的词语,可以只挑选关键字词的形象,比如“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可以由“阿姆”想到自己的妈妈,由“荷兰”想到其典型的代表就是“风车”,想象妈妈在荷兰爬上了大风车。
(三)组合转化法
先将两个要记的信息观察分析,看看有没有一些联系,再灵活地进行整体形象转化。比如“统率”和“沟通”,可以很容易想到统帅在沟通,想到一个将军和部下沟通事情的画面;“成就”和“行动”,通过逻辑可以想到,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所行动,想到一个奥运冠军通过努力奔跑,最终夺得金牌的画面。
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区别在于,第二种是不管看没看到对方,先把自己转化了再说,操作比较“傻瓜式”,容易上手,如果先看到一个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配对的词,使用此法较好;第三种是先看到对方,根据情况来灵活转化,会更有针对性,一般我更常采用此法,如果不太容易想到,再换第二种方式。
我以两对词语为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区别。
第一组:统筹—信仰
先转再配法:看到“信仰”我会很快想到寺庙,“统筹”用拆合和谐音想到一桶筹码,配对想到我拿着一桶筹码到寺庙里去捐善款。
组合转化法:由这两个词语我想到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帕帖尔的信仰包括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想到他在纸上统筹规划,如何让参加不同宗教活动的时间不冲突。
第二组:和谐—经济
先转再配法:“经济”会想到“金鸡”,“和谐”会想到“和谐号动车”,一只金鸡在和谐号动车里扑腾着翅膀到处乱飞。
组合转化法:由“经济”瞬间会想到“经纪人”,然后就想到某位著名影星与他的前经纪人之间不和谐的事件。
三、图文信息配对联想
有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还需要将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进行配对,比如记忆省市轮廓对应的省市名称,记忆国旗对应的国家名称,记忆面孔对应的人名,记忆各种logo对应的品牌名称。图文之间的配对联想,可以将抽象的图形和文字分别转化成形象后再配对,我就拿国旗对应的国家来举例,请看下图的六面国旗。
魔法点睛:
印度:国旗中间有一个圆形,非常像一个印章,里面的花瓣将它分成了度数相同的弧线。
克罗地亚:由“罗”想到“萝卜”,中间盾牌的形状像萝卜,红色下面是土地,所以“克罗地亚”联想成一根萝卜插在地上,压了进去!
黎巴嫩:谐音为“泥巴嫩”,想象下方红色的是泥巴,它让中间的这棵树长得非常嫩。
伊朗:中间像一只动物,如果“伊朗”谐音为“一狼”的话,可以想象它是一匹狼。另外,白色部分像是一条走廊,所以“伊朗”也可以谐音为“一廊”。
莫桑比克:左边是锄头和步枪挡在一本书前面,正好“比克”发音类似于“书”的英文“book”,整体谐音为“莫伤book”,所以用武器来保护它。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很容易想到在危险的地方把马拉住,或者在跑马拉松,国旗中间的卷轴写着“警告”的话,后面应该是比较危险的禁区,到这里还是拉住马赶紧返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