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上,教师不能不想着自己的这节课,也不能不想着学生。曾听一些老师问:“这节课效果如何?”“这节课和老考试有什么关系?”在问话人看来,每节课的教学都要立竿见影,每节课都必须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常想。看当今的成年人,凡是遭受非议的无不与当年受教育有关。比如语言不当、出言不逊、阿谀奉承、假大空,等等。“教育”不一定全部来自课堂,但课堂究竟有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判断,值得反思。
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科书的内容,现在都不好接受,然而,教师不得不在那样的状态下去教学。记得我87年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堂课,让学生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整个课堂气氛使然,情绪激扬,充满了爱国情怀,一堂课满满的正能量。
我认为,教育最需要的是爱国情怀,人道主义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发展人。首先是教师的觉醒,教师的自省意识。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去唤醒别人,才能有面对生命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同样,我也常想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让他们养成好习惯,也是为了未来。习作单元课上,让学生反复修改,领略写作的愉快。语言交际课中,启发他们学习表达能力,领悟语言的智慧。
我常常感慨应试教育的无趣、无义、甚至无用,学生用了十几年时间学语文,成人后仍然不能正确地运用母语,真可惜。从小学到高中,有多少老师教过他们,我不清楚,但我想到,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正确地“教”,就能多给学生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每节课,都与未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