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张居正的名字耳熟能详,与他同样位置的申时行,可能知道人就不多了。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批评的声音远远胜过赞扬的声音。有如声音说他在位期间就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什么贡献;亦或者说正是因为他的软弱的性格让国之根本成为国家的严重危机。
简介申时正
被誉为民国最强的“和稀泥高手”,同时还是一位长寿者,离开人世间已80岁,无不与他为人做事的风格有关系。
申时行出生在富商之家,在小的时候他姓徐,因为母亲传说是一位名尼姑,但在他中状元之后就认祖归宗,改为宗氏申姓。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他。既有人文的气质又有商人的敏力。
勤奋好学的他在殿试中就高居榜首。之后以才干取得首辅张居正推荐入阁,不久便成为礼部尚书兼文员阁大学士。
也许这就是命
在张居正逝世后,张四维、马自强和吕调阳也相继病逝。命运就这样把申时行推到了首府的位置。
1587年,申时行在首辅的位置已经4年了,这距离他离开这个位置还有4年半的时间。他为人谦和,并自称未老先衰,实则精力旺盛。这足以看到他的儒家性格。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性格的温和谦让而逃离了政治风波之外。他提出解呈高达11次之多,万厉才获得批准。想必这与他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相比张居正的“刚”,申时行更为“柔”。想必在万厉心里更加愿意与他相处。
他认为君主的王道便是一个良好的政府务必选有德和能力的人,同时在社会上提倡诚信和和谐。但在一个以文官高度集中权力的国家,一项政策能否实施,实施后是否成功都取决于文官。如1587年,白莲教的信徒增加是由于饥荒,吃不饱一直困扰着我国,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的已解决。文官以抽象的方案为主导,以道德为事业根本,因此明朝最大的任务就是让百官之间相互信赖和合作,以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
那么该如何影响全体文官呢?自己的诚意。也许张居正的地位让他有超强自信;也许只是他没有发现这个基本而简单的道理。申时行哪怕被他人说成和稀泥、做事无底线,也要坚持调和折衷的原则。万历期间全国文官约为两万人,北京就占了1/10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用文字语言来掌管国家的兴亡。
为什么文官的数量会如此庞大?这和国家的科举制度分不开。仕、农、工、商,在第一位的便是仕途。一个读书人他不当官,那么他的特长就没有办法发挥。这也表示他很少能给一个一家一个家族带来荣耀。供出一个读书人并不是几个人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这则需要祖父辈的节衣缩食,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来成就。
本朝有一条规定:本人可以辞去告命而转封给他们的妻子和祖宗三代。读书不仅可以自我获得地位的转变,也可以给家族带来声望。皇上赐给臣下诰命,以经传百世成为后人的楷模。申时行深深了解这一点,代呈许国代那个比他长8岁的二辅,同样的殊荣给予他的亡妻和父母。这一点又一次可以看出申时行的为人处事风格。
阴阳调和
首辅申时行以诚意为基调,上面是理想与现实的不融合。大家把理想称之为阳,把无法对他人所说的私欲称之为阴。整个社会把做官与发财画上了等号,为此还诞生出一种职业:一人中了进士,就会有人来。画他的发财之路如何买卖田地、如何用权势来做额外的收入资本。这样就出现三种类型的官员:一种就是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看似合理,又非法之间取得一部分额外收入,以此,来补捉官奉的不足。第二种则是搜刮自肥;另最后一种则是清高自负,一介不苟取于的古怪南京都御史海瑞。这是文官无法和谐的最大原因之一。
那么作为首辅的申时行该怎么办呢?他知道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年轻的皇帝之力国家,那么治理国家的首要前提就是增加文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谐。阴的部分很难调节,那么就倡导大家一致认为的阳。伦理道德与现实之的差别,就像地面与空中楼阁,中间缺少通往的路径。
1587年,申时行作为大政治家,观察每6年举办一次,所有的官员都要参加考核,求于人心稳定指有33人罢免或降级。也是在这一年,他报告了皇上的寝陵建筑工程,一切都很顺利。四年后的他因为立储的时势离开了文渊阁。退休后的23年中,站在自己的角度著书力作,回顾了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