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本周力推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好评5颗星。
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学)。
看完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共鸣,很多人都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很多女孩都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遇到喜欢的男孩不敢告白,心想如果能够治好脸红恐惧症,就马上向他告白,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她会患上脸红恐惧症?又为什么总是治不好?那是因为她“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对她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呢?当然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了,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只要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因为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她。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则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首先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自己?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首先,我们从“工作课题”来考虑。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人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
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国使用的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陆在右端、欧洲在左端。也许法国人在看中国版世界地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协调感,认为自己被非常不当地赶到了边缘,仿佛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样。
但是,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这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而不应该一心只想着在工作上出成绩,并且还以自己挣钱为理由来支配家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也许这样的父亲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或者虽然年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劳动。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当人生是连续刹那的时候,当人生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时候,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是为了什么出生、经受满是苦难的生命、最后迎来死亡的呢?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例如战祸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但是,如果面对这种不合理的悲剧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已经发生的悲剧。无论发生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必须对抗康德所说的倾向性。那么,假如遭受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往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做些什么?”
后记
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1999年的冬天,当时还是20多岁的“青年”古贺史健在池袋的一家书店里非常幸运地邂逅了这样的一本书----岸见一郎先生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刻睿智而又简单实用的思想,那种否定心灵创伤、把原因论转换为目的论的哥白尼式的转变,使之前一直被弗洛伊德派或荣格派言论所吸引的古贺史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例如,“目的论”这种观点并不是阿德勒时代才突然出现的主张,它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出现过。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同一条线上的思想。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永远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与青年们进行的对话,在今天来讲可以叫做心理辅导。
即使在阿德勒死后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在,他思想的创新性依然为时代所不能及。在今天的日本,虽然阿德勒的名字不像弗洛伊德或荣格那样广为人知,但阿德勒的主张却被称为是“谁都可以从中挖出点儿什么的‘共同采石场’”。他的思想也影响着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