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学校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空间,如何有效的实施沟通,是一个比较为难的问题。无论是从学校的管理,还是家庭教育的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才是做好家校共育的重要基础。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区别
家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学校主要的职能是什么,知道了各自的主要的要做的工作,那么就理顺了事情的关系,在共同的实施对儿童的教育时,就容易形成了合力和互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有目的的狭义上的教育已经产生,如 "乡三物",即:"知、仁、圣、义、中、和"六德,"孝、 友、睦、 姻、任、恤"六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人民。六德、六行、六艺,为古代乡学的三方面课程。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先不去详就乡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局限性,仅仅关注于乡学的内容,显然是从三个方面对“国人”进行教育的。六德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学问;六行的主要内容是关注人与亲、与友、与邻、与老、与幼等方面;而六艺则偏重与人的安身立命的技能。乡学三物,至今还影响了整个中国教育,也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教育史。六德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对人的要求,六行是从日常生活和家庭的层面对人的教育,而六艺更多的关注于人的生存本领的获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思路依然是合适且必须的。学校的教育,承担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重担的,首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现,立德为上,树人为最。在思路上,差不多对应的就是“六德”,而“六行”差不多就是今天所说的家庭教育的重点,而“六艺”,应该就是今天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了。再概括一些,六德是关于国家与社会、六行更侧重家庭与生活、而六艺更关注个人的技能和发展。通俗一些说,六德讲的是人为什么活,六行说的是人怎么活,六艺说的是活成什么样。
这样的梳理,我们大体已经能够知晓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了。
六德和六行,今天合称“德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始终没有偏离这个方向,这也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越发蓬勃的核心力量之一。家国情怀,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教育为国家和家庭服务的本质属性,中国几千年以来,是从来没有动摇的。
学校的教育,更多的着眼于“国”,着眼关于世界、国家、社会和人的关系认识;家庭的教育,更着眼于周边的“人”的关系的生活。学校的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又各有侧重,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指向相一致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于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着眼于受教育者未来的更好的生活。六艺,就是一种本领的学习,类似今天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目前的为了生存更好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越来越多。本质上,这些人才是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人才技能的培养,很多的时候,是需要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沿的。尤其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指向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的。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是为了过去或者只着眼当下,那么这些毕业的孩子,将还需要再次的学习才能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形又是另一番风景。这是为人生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是足以保证哪怕今后不能接受更高级的教育也能够活下去甚至活得好的打基础的阶段。真正的可以引领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都是在寻求活下去、追求活得好。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追求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法有异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学校的教育是有明确的目的性、严格的计划性以及无数人探索研究总结出的科学性的,这体现在法律法规和学校工作的规划和计划中的。相对而言,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是很大的,教育内容更庞杂、更琐碎的。也正是因为教育的内容不同,在教育方法上,也会不一样。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核心力量,更多的时候是指学校教育理的专业性。广而概之,说某一位在学校驾驭领域中取得斐然成绩的教师被冠以教育专家,我个人觉得是有所欠缺的。当然这个教育专家,我们只可以理解成是学校教育的专家。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大概都做不到像学校教育那样的有课程、有计划的。
但是家庭教育有一个极其明显的优势,却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多是实境教育——真实环境中的教育。这是学校环境很难实现的,即便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展和模拟真实的场景,但是和家庭、社会的真实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家庭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学校教育中,是有巨大的借鉴价值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和探索?语言学习中,如何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数学学习中,如何呈现思维的过程?这一些情境的创设,在今天运用多媒体的技术环境下,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离真实的情景还是相去甚远。有一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情境模拟实验室,如建设超市、银行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学校里一定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化的场境。更进一步的去构想,与其去模拟生活的情境,不如推倒围墙,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衔接,直接的让学校开放在社会的环境中。
当然,在家庭的教育中,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问题,这又是家校共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