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传习录(卷  上)

【七五】心性实修不能刻意求静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刘宗周云:“只为本无前后际故也。先生颇主程子说。”(《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八上。又黄宗羲引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五上。)

孙奇逢云:“古人不得已诱人之心,原各有是处。执之又成聚讼矣。”

许舜屏云:“人谓先生与朱子恒相抵触。观此段评论,于朱子之学初无贬辞。然则先生固非与朱子有所不慊也。延平即朱子。”


[译文]

陆澄问:“程颐先生认为‘不该在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李延平先生却教育学生观察感情未发之前的情形,他们二人谁说得对?”

先生说:“都对。程颐先生怕学生在未表现出来之前就去追求中,从而把中看做一件事物,如我先前曾说的把气定当做中,所以教育学生只在涵养反省体察上下工夫。李延平先生担心初学者找不到下手处,所以让他们时时刻刻观察感情未发之前的各种情形,让人正目所见、倾耳所听都只是这个,这就是《中庸》所说‘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都是古人不得已诱导人们存养天理才说的话。”


释疑:

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需跳出文字障,反求诸己,在本心上体会,才能通达。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延平和程伊川都是各有针对,都是不得已的引导人的话。药对了症就好,所以阳明先生说都对,这两种情况都有,这两种对症的方法都有效。

讲到“慎独”,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别人不睹,别人不闻,别人不知道你怎样,你也要谨慎和恐惧,这是经验主义的解释。另外一个属于超验主义的解释,就是对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对那个超验的东西,我们对它应心存敬畏。


批注:

①求中。见《二程遗书》卷十八 (页十四下)。


②语本程颐所说:“或(指苏季明)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二程集·遗书》卷十八)


③延平。李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一〇八八至一一五八. )。南剑(福建)二程之学,经杨时(字中立,称龟山先生,一〇五三至一一三五)、罗从彦(字仲素,称豫章先生,一〇七二至一一三五)、李侗而传之朱子。参看《宋元学案》卷三十九、《宋史》卷四二八。亦可参看第九十四条。


④气象。见《延平答问》(台北艺文印书馆映印昌氏宝诰堂《朱子遗书》本)卷上(页十七下至十八上)。


⑤向所谓。见第二十八条。


⑥人。三轮执斋本与佐藤一斋本均作“之”。


⑦不睹、不闻。《中庸》第一章经文。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19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卷上) 【七六】论大本与达道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
    净心斋阅读 821评论 0 0
  • 原文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
    无住居士阅读 1,709评论 2 8
  • 陆澄录【45】 【原文】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①,延平②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
    大珊老师阅读 2,620评论 0 8
  • 传习录(卷上) 【七四】降而自卑即非圣人,引而自高已非贤人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
    净心斋阅读 748评论 0 0
  • 传习录(卷上) 【四五】未发已发,体用一源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
    净心斋阅读 4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