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七五】心性实修不能刻意求静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刘宗周云:“只为本无前后际故也。先生颇主程子说。”(《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八上。又黄宗羲引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五上。)
孙奇逢云:“古人不得已诱人之心,原各有是处。执之又成聚讼矣。”
许舜屏云:“人谓先生与朱子恒相抵触。观此段评论,于朱子之学初无贬辞。然则先生固非与朱子有所不慊也。延平即朱子。”
[译文]
陆澄问:“程颐先生认为‘不该在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李延平先生却教育学生观察感情未发之前的情形,他们二人谁说得对?”
先生说:“都对。程颐先生怕学生在未表现出来之前就去追求中,从而把中看做一件事物,如我先前曾说的把气定当做中,所以教育学生只在涵养反省体察上下工夫。李延平先生担心初学者找不到下手处,所以让他们时时刻刻观察感情未发之前的各种情形,让人正目所见、倾耳所听都只是这个,这就是《中庸》所说‘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都是古人不得已诱导人们存养天理才说的话。”
释疑:
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需跳出文字障,反求诸己,在本心上体会,才能通达。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延平和程伊川都是各有针对,都是不得已的引导人的话。药对了症就好,所以阳明先生说都对,这两种情况都有,这两种对症的方法都有效。
讲到“慎独”,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别人不睹,别人不闻,别人不知道你怎样,你也要谨慎和恐惧,这是经验主义的解释。另外一个属于超验主义的解释,就是对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对那个超验的东西,我们对它应心存敬畏。
批注:
①求中。见《二程遗书》卷十八 (页十四下)。
②语本程颐所说:“或(指苏季明)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二程集·遗书》卷十八)
③延平。李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一〇八八至一一五八. )。南剑(福建)二程之学,经杨时(字中立,称龟山先生,一〇五三至一一三五)、罗从彦(字仲素,称豫章先生,一〇七二至一一三五)、李侗而传之朱子。参看《宋元学案》卷三十九、《宋史》卷四二八。亦可参看第九十四条。
④气象。见《延平答问》(台北艺文印书馆映印昌氏宝诰堂《朱子遗书》本)卷上(页十七下至十八上)。
⑤向所谓。见第二十八条。
⑥人。三轮执斋本与佐藤一斋本均作“之”。
⑦不睹、不闻。《中庸》第一章经文。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