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想想也是,工作不开心,要么就是和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好,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前途;
夫妻关系不和谐,也可能是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沟通方式有问题;
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有可能自己老用指责的语气对待孩子,让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
而这些烦恼都源于我们的应对姿态!什么叫应对姿态?
应对姿态就是一个人面对外界压力时的惯性反应。常见的应对姿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指责。
这种应对姿态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在强势地维护自己利益时,忽略别人的感受,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该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第二种是讨好。
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好,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对别人总是和颜悦色,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也时常会牺牲自己,满足他人。
第三种是超理智。
这种人很少会触碰到情感部分,他们会引经据典,罗列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超理智的人往往比较沉闷,不通人情,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比较冷漠。
第四种是打岔。
打岔的人和超理智的人正好相反,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道理。打岔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快乐和乐观的,他们很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的出现会打破很多僵持或者不愉快的画面,但他们会习惯性地逃避压力和责任。
那么该如何改变应对姿态呢?萨提亚提出了一个叫“一致性”的成长方向。
所谓“一致性”,就是指在沟通中,既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双方感受层面连接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
《非暴力沟通》里就提到,当你能够不携带任何指责、评价的情绪,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再向对方提出请求,通常对方都会乐意接受你的请求,停止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行为!
在任何关系中,一旦出现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只是一方的责任。
一致性沟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样做避免了像“指责者”一样把责任单一地推给对方;
也不会像“讨好者”那样,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委屈自己,成全对方;
也不会像“超理智者”那样只讲道理——由于观点和角度不同,道理会千差万别,你有你的道理,对方也有对方的道理;
更不会像“打岔者”那样,以快乐为名忽略矛盾,逃避责任。
只有双方能一致性地同时关注到“我”“你”和“环境”三个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关系和谐。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