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中年级和高年级(这里指中学)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为了克服这种状况,在小学就要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要教会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们在授课的同时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指出:在小学里,要教会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从中可以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在阅读时大脑的参与,强调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拒绝死记硬背。那么,看看我们的做法,是否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呢?课堂上,我们追求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大声读、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课外我们开创多种资源引导学生阅读,上学期提倡的“1+6携手读书”,现在是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整本书共读。一派繁荣景象!我想,无论形式的千变万化,还是内容的丰富多彩,要想真正地让学生掌握好阅读的能力,还是需要大脑动起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否则,不过是把要求读的内容读熟了而已。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有哪些呢?

       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二要教会学生的阅读的兴趣。精读、略读、跳读、默读……三要让学生形成习惯,日久天长,日积月累,让读书成为一种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掌握好了“读”和“写”这两样语文学习能力,学会了大脑的积极参与,学生也就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