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第一节听的是四年级科学《哪杯水热》实验课。率先给听课者好印象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有板有眼、规范又流利、表达清晰连贯得体,这也为接下来的听课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接着执教老师以更加清晰明了的课件展示出“怎样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让学生们很轻松就明白“观察温度时眼睛要与液柱顶端相平”;再就是老师打破大多数教师只讲零上摄氏度的做法,不仅引导学生辨析零摄氏度,而且还延伸到认识零下几十度,还通过四种刻度对比中巩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很实效,又很到位。但作为新教师,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还不是很从容,主要发现了五点问题:一是在初识温度计环节中得向学生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即为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只有明确了温度才能引导出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二是在强化学生辨析各种温度时选取零上的摄氏度、零摄氏度和零下摄氏度即可,不必要多于4个数据,因为科学教学中语言严谨,能省就别有意增多;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得与学生一起商讨实验探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只有明确了该注意的事项才能确保探究的有的放矢,如不然则很容易导致纪律乱、学生漫无目的玩儿。等离开教室的时候,忽然发现黑板上怎么没有板书,哪怕是一个字也行呀!
第二节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这些事我来做》。执教老师很注意学生课上的细节引导,比如用火用点安全,不要被烫伤,做任何事情前必须先确保自己安全才行等;现场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追问问题很到位,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很有深度;指导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叠衣服比赛,实在,不应付,对比中学生得到有效锻炼。老师讲完“家务好处多”后,她就全部把内容进行完了,至少提前了10分钟下课,这足见她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既然是引领学生“这些事我来做”,那很明显得结合本学科“品悟、导行”的原则,把控好通过“爱劳动→爱家人→爱家(或者是爱更大的家,即国家)”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合理的活动引领学生“践行”即可。再就是,老师依旧忘记了板书设计,殊不知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来说,板书才是教给学生导行的“根儿”,一定得精心去文本中提炼总结为好,尤其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地指引学生道德前行呀。
下午听了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安全记心上》。在导入环节,执教老师仅仅提问了2个学生之后就公布了“经过调查,老师发现有7个学生......”这让听课者弄不明白前后不一致的数据是想干啥,因为讲课进程被老师无形中加快了,更给学生心里滋生了一种紧迫感,还有莫名的强迫感。曾记得“放慢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老师实在得“放慢讲课的步伐,静下心来等一等缓慢行走的孩子们。”受到学科性质所限,“安全记心上”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案例对比分析后弄明白以后怎么做,老师往往就在关键时候缺少了补上几个怎么做的追问。想不到的是,讲完课了,老师依旧没有板书设计,这是不应该的,看来精心设计板书这一点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当然,整节课下来,除了“匆匆”外,老师的活动设计很精当,典型案例选择很精心,学生汇报的良好习惯已养成,彼此相互鼓励的方式很得当,值得点赞。
接连三节课,我都发现板书设计的缺失。其实,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其基本任务就是围绕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导学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繁杂的知识条理化,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没有,岂不成了无水之鱼?
作为科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板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它根据教学要求,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并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优秀的板书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故,为师者不能缺失板书设计,得保证教学设计的完整,且应从“精、简、准”三方面把板书设计得更接地气、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