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要写的第一本读书笔记的书是讲述历史的,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虽然我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涉及到这些晦涩的语句和绕口的专有名词确实很难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看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至夏朝,我国正式进入了奴隶制时代,殷商和西周和东周的变迁,随着秦始皇大一统,我国便跨入了封建集权的国家行列。
其实在最开始我了解封建专制时,认为皇帝统领了整个国家,而皇帝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兵役制度,人员调配等政务事件他都是有拍板的权利。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中国历代皇帝的权利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也是相权(政府权利)逐步衰落的历史。从汉朝皇帝宰相分治天下到明代撤销宰相设置内阁,政府权力逐渐衰落的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渐固化的过程。这本书也体现一个观点,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非让现实去适应制度,而是让制度适应现实,这才是制度的发展之道。
钱穆老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也是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古代的制度。诚然,古代的制度我们今天去看确实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当时的制度也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大环境。我们研究历史一定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去正确认识古人的出发点和想法。
宋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朝给我们的看法就是一个很弱小的朝代,不管是领土完整还是“对外”斗争上,基本都没有占过上风。那么为什么宋朝的不去发展自己的兵力,反而在宋朝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和尚文风气呢?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而在自己黄袍加身之前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唐代的兵役是很完善的,什么时候去当兵,当多久,去哪当,什么时候训练都有直观的文书,而五代十国让整个兵役制度全部混乱,没有人愿意去服兵役,所以导致宋代重文轻武。再加上古时打仗都靠马匹,当时的马匹出产地都在东北和西北,当时则是辽国和西夏,而铁矿更多分布在北方。一个连马和兵器都难产出的国家,打仗如何能打过,所以宋代国防只能以防守为主。当时王安石变法时,把军马分散然后分给老百姓去养,战时再收集起来。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想法很扯淡,但是结合到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另外当时宋朝的都城开封在黄河沿岸,而以前的朝代都是定在洛阳或者长安(现西安旁长安县),这两个地方一个有雁门关把手,一个有潼关把手,而开封北边是淮河丘陵地带,再往燕云就是大片的华北平原,辽国铁骑一马平川直逼家门口。开封地处黄河流域,往洛阳的沟渠连年战乱无法使用,只能从江南地区用运河把粮食运到开封,若再往洛阳或长安运,人力物力成本是宋朝接受不了的。
这本书我只浅浅的通读一遍,感慨良多。如今我们评价历史也好,评价他人也好,向来不愿意去客观的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多的只相信自己想看到的和自己想听到的,所以这都不是“评价”,而是属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接下来我把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各个朝代之间制度的联系以及产生这些制度的根本原因。坐古观今,从来不是去嘲笑古时人的弊端,而是把古时人处理事情的智慧放到今天去帮助我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