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创造课程》——《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第9天)

《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创造课程》——《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第9天)

“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创造课程”并非制定“目标”或者“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

“创造课程”可以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这三种活动的中心是“教室实践。”因为课程是生成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

常老师音频再次深入的学习了什么是课程?

课程有三个板块: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常老师的详细解读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1.布鲁纳以学科为中心。

2.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

3.泰勒提出学生主动参与,以活动为主题的学习。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生,而不是教材。

4.佐藤学强调的设计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这些理论让我明白课程的发展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不断改革的。

常老师讲了课程的四个层面:1.理想课程。2.设计课程。3.实践课程。4.实现课程。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怎么设计节气课程,通过今天的学习似乎有了一些了解,在设计课程时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学生能用多种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交流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在实践的课程的这个层面要注重落实的过程。要考虑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要素,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静悄悄的革命》里面关于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这部分,我想到4月份国家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真实情境”“跨学科”“实践性”“社会生活”等特点。

书中提到的综合性与我们当前课标中强调的几点是相通的,都是强调我们的课程设计一定是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考虑!

教师要去思考我们平时的教学,我们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的教学到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能够提升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就像新课标提出来的核心素养目标一样,它的提出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专家们经过多年对各国课程标准以及核心素养的研究才提出符合我国的一些素养目标。所以说,老师们要真正理解一个新的理念或概念,要真正能够不失偏颇地实践它们,需要弄清楚背后的原因,需要进行一些深度的学习和研究才行,否则很有可能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问题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很少。

其实这也说明无论做成什么事情都并不容易!如果很容易,那么各个师范类名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抓一大摞,还有我们什么事儿!

锻炼好身体,专注于学习,持续的进步,像小草一样向下扎根,“野火杀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实,无所谓成功与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情,总得做出个样儿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