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什么是内驱力
如果没有内驱力会有什么问题?
如何提升内驱力
最近身边的父母朋友们比较关注一个名词:内驱力。
听到大家议论纷纷,不由想用文字的方式跟大家一起聊一聊。
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说起内驱力,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具备的,内驱力是什么呢?
问了下度娘,给出的一个很拗口的解释是这样的:内驱力指的是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通过刺激和激励达到的唤醒状态,它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来满足个人所需。内驱力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的,给个体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
通俗来说,跟我们所说的需要相似,但需要是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内驱力为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虽然不在同一种状态,但密不可分,只有通过需要来产生内在驱动力,而驱动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与动机、诱因密切相关。
妈妈们可能学了关于很多教子之道,正面管教啊,不吼不叫啊,情绪管理等等,可是却发现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真正在自己家觉得的有用的少之又少。
同在一个班的同学,每天上课都一样,该做的作业也一样,但有内驱力的孩子在阅读、写作、参加各种培训班。而没有内驱力的孩子在玩手游、刷抖音。
同样的一起上学的孩子,别人家的娃学什么都不用催,学什么会什么,不仅学的好,学习习惯也好,而自己的娃连最基本的作业都要天天追着完成。每天不到11点根本完不成。
同样的环境和机制,为什么有的人不断超越自我,成就辉煌;有的人却原地踏步,甚至退化被淘汰?有一条流传甚广的句子: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乃压力,从内破壳曰成长。
那么在当下牛蛙辈出的时代,到底该怎么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让自己的孩子也早一点拥有内驱力呢?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如何让孩子对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
如何让孩子的认知内驱力与学习之间产生互惠关心,让内驱力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的成果又会转而增强内驱力呢?
《资治通鉴》一书中写道:"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很多家长信奉采取严厉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才,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得做什么。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立着大大小小的规矩,却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肯定和赞扬,孩子不仅没有自由,生活学习的压力还格外的大。即使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也无法改变这是一种伤害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智慧,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番成就!
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尊重孩子,是我们家长的首要目标,没有这些为前提,我们的爱只是自私的爱!
让孩子知道,“我还能更好”
学习九型,让妈妈有机会获得新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在妈妈眼里,你可是个很有耐心的小朋友,这些潦草的花纹一点都不像你的水平。”对于三号的小朋友来说,此时,家长的肯定会成为诱使孩子产生内驱力的因素,为了不破坏自身的“形象”,孩子很快就会向着家长口中的“耐心”努力。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可贵的内驱力。
让孩子知道,“我有责任做好”
学习九型,让妈妈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人格使命。比如,孩子画画时,如果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很容易失去画好的动力,因为他们感受不到作品的好坏对自己或别人有什么影响。这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告诉孩子:“这幅画真是有创意,跟我以前见过的都不一样。可惜就是有点毛躁了,要是能细致一些,肯定会成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对于八号小朋友,就会非常有作用。家长此时的话虽然并不能拯救眼前的作品,但孩子会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把自己的“创意”完美的展现给其他小朋友是自己的责任。
让孩子知道,“我必须做好”
帮助孩子产生内驱力,必要的压力是应当被接受的。孩子做作业不认真时,家长要提醒孩子,虽然作业很难,但还是要认真完成,否则就要自行承担此事造成的所有后果。孩子控制情绪不当,任性或发脾气时,家长也要及时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并不会因为你发脾气而满足你,这反而会影响你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形象。”简而言之,要适时提醒孩子言行的后果,当孩子开始思考行为的代价和结果,也就开始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做一件事,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内驱力就是来源于“必须做好…否则…”的压力。那么这种方式对于九号的小朋友会有非常大的助力。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能够提升孩子内驱力的方法,你都可以在九型文化传播的课堂中寻找到!作为父母,你真的需要学习,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性格健康发展,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要远超过学校教育!
在导师的引导下,你将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你将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你将有能力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你将有能力提供给孩子未来保障,给TA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成就TA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