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八、万里长征人未还
公元755年11月初九,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唐王朝武备松弛,毫无防备。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仅半年时间就攻陷洛阳,占领长安、玄宗南逃,大唐王朝仿若在顷刻间崩溃。
消息传到龙标,王昌龄震惊之余心急如焚,他心中埋藏已久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但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
大唐危亡,国难当头,他不能再躲在这偏僻的山野,他一生期许的为国献身、勇武壮烈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次虽然没有朝廷征召,他也已不再是英武健壮的青年 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征战沙场的机会,所以他依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单枪匹马,迎难而上。
公元756年春天,王昌龄谢绝了所有人的挽留和劝阻,独自向北出发。他一身劲装,手持唐刀,虽须发皆白,却难掩那股少年般的英武之气。
山河破碎,人们纷纷逃向南方避难。王昌龄一路穿过滚滚的人潮,只身北上。他没有畏惧,只有激动和亢奋,驰骋疆场是他多年的夙愿,万里长征是他一生的宿命,因为他是王昌龄。
历史没有留下他北上的行踪,在大唐烽烟弥漫的天空下,他像一只独飞的孤鸟,也像一只挡车的螳螂,毅然决绝的溯险而上,慷慨赴死。
但老天连这个机会也没给他,他没来得及时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却惨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公元757年,王昌龄走到亳州时,与亳州刺史闾丘晓发生冲突,两人不欢而散(历史没有记载具体的细节)。随后,王昌龄被闾丘晓派出的刺客杀死在亳州城外的密林中。一代“诗天子”、“诗坛大将军”就这样陨落,此时,离他梦中的铁血沙场仅一步之遥。
闾丘晓杀死王昌龄的原因至今成疑。也许是强留王昌龄不能的怨恨;也许是有人授意闾丘晓而为之;也许是嫉妒王昌龄的才气诗名而丧心病狂,痛下杀手。
王昌龄的人生竟然以这样的悲剧结束,他倒在了远征的路上,践行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壮志。但他本来可以死得更加豪迈,更加壮烈,给这个一生想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士一个还算完美的结局。但历史却在最后一刻拐了一个弯,他遭人暗算,命丧荒野。这是王昌龄的遗憾,也是英雄的遗憾,历史的遗憾。
闾丘晓后来因作战不力被宰相张镐所杀,在临刑那一刻,他以母老子幼为由求饶。张镐愤言:“王昌龄上有白发老母,你怜惜过他吗”?恶人终有恶报,但却不能弥补命运对王昌龄的残酷,他人生的不幸。
但王昌龄又是幸运的。
他虽在乱世中罹难,意外而突然,根本没有来得及整理诗稿,也没有记载他托付友朋刊印。但他的诗却得以流传下来。因为他早已名满天下,他的诗首首都是精品,被乐府收录、被世人传唱。王昌龄卓越的才华和巨大的影响力,使他的诗歌早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成为唐诗中璀璨的明珠。
王昌龄呕心沥血的《诗格》在唐末乱世中遗失,到宋代已销声匿迹。诗坛名家的大作佚失,后人皆为之叹息。但幸运的是,《诗格》早已远渡重洋,在日本得以留存。
一个名叫空海的日本僧人随遣唐使来到中国后,为得到这本作诗著作而窃喜。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此在唐之日,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于是他在回国时把《诗格》带回了日本,此后《诗格》在日本广为流传,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诗歌创作。在日本流传至今的“汉诗”中,深深地打着王昌龄的印记。
《诗格》幸运地留存,闪耀于世,让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位“诗天子”精妙绝伦的诗歌见解和作诗心得。这是王昌龄的心血、是唐诗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劫后余生的《诗格》里,在王昌龄万古不朽的诗歌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位豪迈勇武、坚贞不屈的诗人壮士,永远驰骋在万里长征的征途上,横刀立马,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