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计算思维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但是作为一个前沿概念,计算思维的内涵和要素有哪些,如何将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教学,应用软件操作的单元教学中,依旧存在许多空间值得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感悟,因此,我申请了区级小课题《在应用软件操作单元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课题引领,将计算思维落地到课堂中。
在研究开始前,我设计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文献阅读(2020.9):学习计算思维的内涵和要素、计算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加深对计算思维概念的认识,并结合小学信息科技能力矩阵,确定本课题计算思维的研究重点。并确定在应用软件操作单元的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
2、行动研究(2020.10-2021.4):对标学生计算思维学习能力与应用软件操作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融合计算思维的应用软件操作单元培养目标和单元教案,并进行课堂实践。
3、反思总结(2021.4-2021.6):结合文献和课堂实践,梳理在应用软件操作单元可以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文献阅读:
1、首先我界定了课题中的核心概念
1)应用软件操作单元:
在《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指南》中,将单元分为“知识技能型单元”和“项目学习型单元”,其中知识技能型单元侧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常见工具的学用。李艺教授等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技能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软件的能力,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明确、经历和体验过程与方法,感悟其意义。这样,学生就会把对过程的参与和对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自动化。
因此,应用软件操作单元,是通过对应用软件的学用,在经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熟练操作,并将对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形成对应用软件操作的自动化。本课题中的应用软件操作单元以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输入、表格制作单元,演示文稿软件单元为研究对象。
2)计算思维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计算思维的定义是: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一直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结合《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学科核心能力矩阵中的“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加工与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工具选用能力”,我认为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应用软件操作单元的计算思维主要体现为能对问题或情境提出问题,分析并明确问题的意图,抽象问题的特征,并构建自动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操作验证方案并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后对方案进行总结并迁移至类似的问题解决中。
2、确定应用软件操作单元课堂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在《小学信息科技单元教学指南》中指出,知识技能型单元的学习,应关注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的习得,强调技术与工具学习的基本过程与学习方法,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发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一个软件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探索使用软件的基本方法与学习过程,不断“假设-尝试-验证”。
目前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多媒体演示等。在信息科技课堂计算思维培养的常见教学方法有:思维可视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和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及游戏化教学模式。
因此我结合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将应用软件操作单元的教学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方案-验证方案-迁移总结,并将思维可视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设计中,开展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
在本次行动研究中,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输入操作内容进行单课的教学实践。并计划在第二学期对文字处理软件中表格制作的操作、演示文稿制作进行单元实践。
本学期,我使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方案-验证方案-迁移总结”的教学环节设计了在文字处理软件“写字板”中输入英文的1课时内容。在设计时,我使用了问题驱动导入本课,提出本课问题“如何输入英文歌曲”,并在师生互动中分析问题,抽象歌曲中的元素,提出输入不同元素的方案假设,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尝试并验证方案,最后将方案模型迁移至回家作业中。在教学的2个活动中,活动一我设计了师生通过互动构建方案,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方案;在活动二的环节,我设计了表格式学习单,引导学生自动化地体验“分析问题-构建方案-验证方案”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英文输入操作中的计算思维。
在课程结束后,我使用问卷星,对学生构建方案、技能操作、优化完善的计算思维部分进行了数据收集,发现学生在课堂中较好地完成了知识技能的操作学习,但是对构建的方案、优化完善方案、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过程存在一定困难。同时我查看学习单,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问题-构建方案-验证方案”的过程时,对可视化表格的使用不太适应,部分同学只借助学习单完成了分析问题的环节,极个别同学能在验证方案后优化完善学习单的方案。
基于以上的问题,下阶段,我将:
1、对目前的实践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学生的困难点(对问题的理解、准确表达、明确对象,自动化时面对突发问题的应变、优化,对自动化过程的合理评价等),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文献学习。
2、基于梳理的问题及学习的成果,继续融合任务及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并继续将可视化工具结合到教学活动中,设计表格制作单元、演示文稿制作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单课教学设计。
3、尝试将可视化工具更多地融入到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可视化工具、知道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在后续的单元教学实践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可视化工具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4、设计前测后测问卷,开展单元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
最后也想提一个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班级中学生差异越来越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间不足,如何兼顾学生操作和教学实验,保证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