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学习力就是生存力》,了解到《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的幕后故事,也大概明白为什么桥本武先生能上出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同时感叹缘分的奇妙。
一、奇妙的缘分
从“今晚的月色真美”认识夏目漱石,从而阅读《我是猫》,在序言中了解迅哥儿是夏目漱石在中国的的第一译介人。
从中国教师报跟周群老师一起读书《全世界最想上的课》,认识桥本武先生,进而买来他的《学习力就是生存力》来读,才知道被桥本先生用来做教材的《银汤匙》是中勘助的作品,而中勘助是夏目漱石的门下“漱门三羽之一”,而这本《学习力就是生存力》是周群老师做的序。看这兜兜转转的缘分,多奇妙!
二、选用《银汤匙》做教材的幕后故事
日本战败后,伴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从前的教科书几乎被全部涂黑,根本用不了。物资匮乏,用什么教材只能教师自己想办法,滩校校风自由,教师可自主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桥本先生选择在读书竞赛中邂逅选且玄机被之迷住的《银汤匙》。
《银汤匙》是中勘助先生的自传体小说,由前篇,后篇两部分构成,起初在报纸上连载,各章长度适中,散文式笔调异常优美。用来作为国语教材恰到好处。就内容上,江户市井风情为代表的日式生活景象,且“天干地支”,“传统节日”这类自古以来的文化习俗等内容,在作品中俯拾皆是。由此,桥本先生认为只要好好阅读,《银汤匙》不但会让学生掌握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知识,还能通过增长知识的乐趣更大的激发他们对国语学习的兴趣。
是不是想到之后立即就着手开课呢?不是的,在踏出那一步之前,桥本先生整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
为让学生既好玩又深入的学习《银汤匙》,桥本先生又制作了一本辅助教材,把阅读的要点放进去,并取名《银汤匙研究笔记》。里面有许多应有尽有的“跑题”点。例如“母亲生我时意外难产,连当时知名的产婆都束手无策,只好请了一位汉方先生,名叫东桂的……”就这样一段短的文字也能找出很多词语“跑题”开去。
比如在④“词意”中就列入了“知名:名气大,著名”“汉方:来自中国的医术等。”
⑤“应注意的词语”中则记入了“产婆”。
在⑧“参考”中则记入了“汉方医学与神农氏”,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中国传说中的炎帝,即被奉为药神为众生尊崇的神农氏,进而介绍了其对日本的影响。像这样,就会派生出很多的“跑题”点。
《银汤匙》本就是中勘助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描绘了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故事,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将自身经历与主人公的心情交织到一起,并且跟着研究笔记,查阅不懂的词,或给各章拟定题目时也不止在体验桥本先生的摸索过程,还会产生一种化身为作者的错觉。遇到不懂的地方桥本先生也会写信去问中勘助先生,他的学生也会去问他,并且中勘助先生会进行一一的解答。
《银汤匙》并非桥本先生国语课的全部。除此之外还会让学生写诗,学生写他来改,还会以自己设想的方式开展其他类型的国语课。
在初期使用《银汤匙》做教材时,乔本先生内心也在打鼓。为此在开课之前他做了一个调查,不喜欢语文课的5%,喜欢的5%,90%是不确定。在接触一段时间的《银汤匙》课程之后,桥本先生又做一个调查,不喜欢语文课的5%,喜欢的95%。由此他坚定了自己把《银汤匙》作为教材的想法。
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行中还要反思、反省。
三、“趣味人”先生
教师自己本身就是一节课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桥本先生说“教师不断自我磨练的身影,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
1.热爱。因为喜欢,就算全力以赴刻印到深夜,周末也搭进去浏览学生的读后感。教室的全力以赴,必会通过那些油印材料和精彩的课堂让学生感知到。就是不断自我磨练的身影,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这适用所有“教”的人,父母,前辈,上司……莫不如此。
2.兴趣。“人的快乐与兴趣多寡成正比”。兴趣作为学习的要素之一,不只是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兴趣与工作同样重要。桥本先生兴趣广泛,比如摄影、8mm胶片、旅游、茶艺、歌舞伎、交谊舞等等。如果说教师生活是桥本先生的人生主旋律,那这些兴趣便是他人生的变奏与插曲,就像课堂中的“跑题”。也就是说越“跑题”乐趣越多。并且,题跑的越多,人生就越丰富,知识也就愈加丰富。
知识范围因兴趣而不断扩展的结果是这些知识很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若连兴趣都没有,只埋头于一件事儿,比如只被工作困住,那自己的世界就会很容易狭小起来,真的再深也难逃视野狭窄之嫌。人只要活着,就不得不面对和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说“跑题”经验越多,对各类事态的应对能力也就越强。
三、课堂学习。
1.趣味。“只要我们成年人用心的把“玩”的要素撒下去,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各类知识。”玩,孩子们会主动参与其中;学,也应如此。
以职业棒球比赛为例,这种比职业性比赛之所以有趣,是因为选手们并非胡闹消遣,而是为观看比赛的人们全力以赴的拼搏。所以就算我们只是在观看,也会非常激动,开心。但“玩”却不一样,只有当自己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互动,才会真实感受到玩所带来的开心和有趣,只站在一边看,那就毫无乐趣可言。
具体到学习也一样,教师也好,父母也罢,不分青红皂白的强制孩子这样或那样做,那他们永远都没有干劲儿。说到底,所谓教育,其本应前往的方向是不断激发孩子自身的力量。一旦孩子不自觉地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就会钻进去。也就是说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带着玩的感觉不断学习下去。要创造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能让们发自肺腑的说:“好!我也干一把!”只要做到这一点,即便放任不管,孩子们也会追随自己的心不断前进。
2.读写。人一生中亲身经历的事,亲眼亲见的事自然是有限的,但通过阅读,我们就能了解他人的经历,看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生活方式。阅读越多,看到的就越多,所以读书越早越好。即使现在不懂也没有关系,先记住再说。桥本先生说“学生要趁年轻时埋头学习,尽量多读书,对各类事务抱有兴趣,勤于思考。”当然学过的东西也没必要全部都记住,且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算有时候学习让你感到痛苦,那也要读,要写,要去思考。即便当时感觉已到达极限,但以后一定会转化为让你游刃有余的“宽裕的心灵”,这就是——素养。恰到好处的致力于学,一定会在某些地方发挥作用。这种“超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在你与人生中到处潜伏的困难迎头相遇时,真正的助你一臂之力。
桥本先生说:“就写作来说,不写,学习再多的写作方法也无济于事,永远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并且,不写,也无法具备真正的国语能力。”
运动员会不停的进行训练,技术人员会不懈的磨炼技艺。同样写作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习惯,所以,如果不实践就无望于提高。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桥本先生说“百论不如一作”。
写,写,不停的写,直到把对写的抵触感写到烟消云散,写作方法才会自然掌握。
时刻提醒自己,读书时不只是读,要与写配套进行。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