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或许是一个人在家里待太久的缘故,最近一段时间我都处于毕业前十分焦虑的状态之中。于是想读一本书缓解一下压力,环顾四周才发现房间里并没有一本令我感兴趣的书籍。于是我打开了微信读书,发现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位于推荐目录中。看到书名与简介似乎挺适合现在焦虑的我,于是我便持怀疑的态度点开,毕竟这类标榜着自我成长的书籍往往是大而空泛,读完一遍和没读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我读完前几章之后,我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其实书中的文字十分简单,并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但十分贴近生活,几乎每一项都切中了我的要害,并且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可操作的建议。于是乎在潦草的读完第一遍之后,我决定买来纸质书再细细的品读,希望这本书能够解开我当前的困境。
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决定不遵从原书的顺序,而是按照我的需要先阅读重要的章节。在我看来书中阅读和写作两章是一个很好的指引着我再次阅读与思考这本书的引言,因此我想从这两张入手开启对于这本书的细细品读。
关于阅读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首先,作者提到了阅读的意义。在作者眼中,如果想快速成为一个行业内的高手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直接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但其实这样的机会在平时并不多见。不过,书籍作为着记载着他们思想的媒介 但是书本只要选书得当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顶级思想。
除此之外,读书可以让人们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我们只是调用原有的记忆模块,顺着习惯作出反应,真正的思考时间并不多。每天阅读的越多,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这其实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如何阅读:
1. 选书 (本部分针对一些工具类书籍)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当前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产生了需求才能产生对于读书的渴望。阅读的难度要刚好处于舒适区边缘,读起来有一点困难但是又能读懂。借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话:“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另外,一本好书中被作者多次提及的书可能是是下一本书的线索。
2. 明确阅读的目的
阅读是为了改变,阅读之后的思考与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没有必要追求阅读的速度,读到的这些东西对于你启发了什么,可以改变自己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另外,阅读之后需要输出,而不是不了了之。输出的内容可能是一篇文章也有可能是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更加重要并且往往是最难的一步。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阅读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和提升自己。
其实我之前阅读并不会静下心来写这么多文字,而是往往急于将书看完然后扔在一边。心里面觉得这本书读完了好有成就感。但其实本质上并没有造成什么改变,造成了一种"假阅读"的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花费时间去干别的事情。所以阅读的深度比速度更加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很容易造成自我陶醉的假象。我们需要的是读通、读透,产生改变。改变是验证读书是否有效的唯一方法。所以,读书的目的不是记住,而是养成习惯,造成改变。我经常看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在读书之后不会忘记等内容,在我看来,记住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它们是否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或者改变我们的认知才是关键。
3. 进阶读书的两个要点
(1)注意自己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先通读一遍,把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再重点阅读那些划下来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容易让我共鸣并引发联想的。随后我先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复述一遍,不要求记住只要求理解,然后再写一些自己与之有关的联想,从而丰富且巩固我的整个知识网络。
(2)读写不分家,即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一遍,甚至分享教授给他人,这样会使得阅读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因此根据这些,我才开始在阅读的同时写作,并不要求写得有多么的高深莫测,只求能够至少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从而谋求自己的改变。
阅读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的平等、希望和机会,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不同,那就请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总结
读完了这一部分我有什么改变呢?毕竟改变是检验阅读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首先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我本可在之前阅读完之后就将它放下再读另外一本书,但现在我决定放慢速度再精读一边,试图去将书中的内容促成我改变的催化剂。其次,我开始动笔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有一些是从书中摘抄的,我并不能很好的将他们翻译为自己的语言再写出来,但我试图尝试这样做,并且有了这1800字左右的文章。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最终版。在我将来有了更好的表达能力之后,我希望我能够再改进这篇文章,到时候或许会有很多新的理解。
要点提炼
1. 高密度思考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阅读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高密度的思考
2. 选择的书难度要跳一跳能够得着,也就是在舒适区边缘
3.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因此阅读的深度十分重要
4. 注意阅读时和内容产生的关联,并且将这些关联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