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了课前检测,凭自己的认识感受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因数学生是学习过的,但公因数这个词却是第一次见到,从数据的反馈三分之二学生是了解的,然后又让学生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回顾,独立完成了我们上学期学习的找因数,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是比较快的,也充分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找了16和18的全部因数,又找了哪些既是16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其实学生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绝大部分了,再找和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与同伴交流,实现了小组学习的真正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本节课的重点不攻自破。
接下来我给出了几组数据让学生找出最大公因数:8和9;48和24;20和15先自主学习写出他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再组内分享,有没有规律可循,因为内容简单易懂,而且可探究性强,所以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大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旧知识与新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像48和24是倍数关系,较小的数24就是这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像12和1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内容进行系统化分类,学起来也就简单易学。
整节课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实现少而多的课堂,在课后练习中也体现了不错的效果。